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退耕还林看延安“绿肥黄瘦”不一般
——访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与会代表(二)
  

刘雄鹰:延安退耕还林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本报记者 乔建虎

  

  “延安20年退耕还林发展得很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柳林镇把生态和产业联合一起抓,既改善了生态,又改善了民生,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和模式,要坚持搞下去。”在连续看了多个退耕还林观摩点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刘雄鹰说。
  针对延安当前退耕还林主要以生态林为主,经济林比例所占过小,刘雄鹰建议延安方面要做好规划,要通过规划把绿化的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规划,各部门,如林业、水利、畜牧等要有一盘棋的思想,让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延安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流域治理、产业发展、森林旅游等新业态上先行一步,积极探索,解决国家要生态,老百姓要效益的问题,为总结和推广延安退耕还林模式提供经验。”刘雄鹰说。

周亚东:延安退耕还林的生态功能逐渐凸显
本报记者 刘小艳

  “这次来延安让我觉得非常震感,漫山遍野都披满了绿装,过去是黄土高坡,现在是高原绿坡。”在黄土高原上,看到成片成片的绿海,海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亚东感触颇深,观摩过程中,每到一处,他都会用相机多角度拍下青山绿川的不同形态。
  20年来,延安人民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再造出了令人艳羡的秀美山川。周亚东说,我了解到,在延安,生态的改善也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年平均降雨量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空气质量不断优化,郁郁青山构筑起了高原上的生态屏障,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功能逐渐凸显。
  周亚东说,延安的退耕还林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在“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接下来可能更多地要从政策的连续性方面考虑,建立退耕还林工程长效机制,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促进退耕地生态功能和质量的提升,持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他们的获得感。 
  

东淑华:退耕还林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本报记者 乔建虎

  “这是我第一次来延安,一直以为延安还是黄土高坡的样子,这次来了以后发现全是绿色,特别漂亮。”在宝塔区柳林镇后孔家沟村苹果园里,说起延安的退耕还林工作,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副巡视员东淑华连连称赞。
  东淑华说,根据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的经验,退耕还林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态效益有了,而经济效益实现得比较慢,所以经常导致退耕还林工作稳不住,有反弹。但是来这里听到后孔家沟村发展苹果产业,收入上百万的有2户,10万元的有160户,农民有了很好的收入,退耕还林就稳住了。觉得很了不起,颠覆了她对退耕还林以前的固有印象。
  “我觉得内蒙古和延安退耕还林最大的差距在于经济效益没有凸显,延安通过发展苹果产业,让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苹果成了老百姓的幸福果,致富果,而我们内蒙古还没有做到这些。下一步,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发展经济林,真正让老百姓在退耕还林中得到实惠。”东淑华说。 
  

王声斌:延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两山”理论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延安的变化太大了,其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生态环境的变化。”时隔十多年,再次来到延安,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王声斌几乎有点认不出来,他为延安全新的面貌感到高兴。
  在宝塔区柳林镇后孔家沟村山地苹果园里,得知全镇已发展苹果5.02万亩,有苹果专业户2253户,1.5万人主要经营苹果园,占到全镇农业人口的63%,果农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1.8万元,王声斌十分感慨。他说,我们在重庆就知道,延安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栽植了大量的苹果树,不仅为大地添上绿色,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还让老百姓的钱包鼓了起来,今天亲眼看到,觉得很高兴,很受鼓舞。
  王声斌说:“延安把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老百姓的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这给全国各地都提供了一个先行经验和成功样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