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积德为厚地 引领新风尚
——甘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纪实
    ●崔喜奎(左)询问滕鸿凯村史
“卫生示范户'温拉晓家的仓库整齐干净
    ●村民在广场上休闲
    ●社区志愿者上门为老人剪头发
    ●“最美”甘泉人王树春在自家大棚里忙活
  记者 朱佳雨 通讯员 范晓霞
  “过马路请看红绿灯,请走斑马线。”
  “司机师傅,请停一下,让行人先走,谢谢配合。”
  ……
  最近,甘泉县的街道上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来自全县各个部门单位的1010名志愿者,身穿映着“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红色马甲、帽子,手持指挥旗,脖戴口哨,冒着酷暑在县城各个主要路口斑马线前,在人流量大的时间段,劝导过往行人和车辆……
  文明礼让的斑马线得益于部门单位和干部职工签订了“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承诺书,通过干部职工的带头作用,影响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市民提高文明交通意识。
  这仅仅是甘泉县组织开展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文明实践不断向深里走、向实里走的一个缩影。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从前居民的卫生习惯差、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活动匮乏的日子已成为历史。如今放眼甘泉县,从领导干部勇做先行者,到人民群众争当生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呈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人们用点滴行动与执着坚守,开展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累积起整个社会的价值高度,筑牢共同的精神家园。
   吹好“文明风”增强文明实践号召力
  为了帮助甘泉县优秀在校大学生增长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和提升实践水平,7月15日,县医院组织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为期3天的团队拓展培训活动。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王雪说:“这次志愿活动真是很难得,我一定会认真参加实践活动,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他大学生志愿者们各自分享了三天团队培训感悟和对医务工作者这个行业的重新认识。
  在接下来的一月内,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参与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培训、写作摄影培训、医院读书沙龙活动、院外志愿者服务活动、“医二代”夏令营等活动,同时亲身体验医院所有志愿服务项目。
  甘泉县医院医疗服务队开展了一系列专业性的志愿活动,作为“学思堂”志愿服务队之一,在吸纳社会各界志愿力量上也发挥了作用。志愿队负责人靳雷又在计划着下一个志愿活动,“希望真正能帮助到别人,更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号召大家都参与到其中来。”
  甘泉县自2017年以来,在全县62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分别设立“学思堂”。积极探索“1234”建设模式,即搭建一个群众素质提升平台(学思堂),完善两个阵地(农家书屋和村级卫生室),依托三级力量(县、乡、村),讲好四堂课(政策理论、道德法制、文卫健康、实用技术)。
  同时,为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使“输血”和“造血”共同驱动,实现长久致富不返贫。今年,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甘泉县委宣传部整合各方资源,组建了设有4个志愿小分队的“学思堂”志愿服务队,进村入户,在加强村风民风建设、普及科技知识、教授致富技能等方面进行宣讲,不断激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一组数字令人欣喜:今年以来组织开展道德、法治、健康、科普讲座33场次,惠及群众2200余人;发放宣传品900余个,宣传册1000余册;开展文艺下乡16场次,观众2000余人。
  今年,甘泉县为了深入开展好扶贫扶志工作,印发了《2019年扶志扶智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中深化“学思堂”,创新提出“四个一”活动,“一幅字画”强信心:甘泉县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县文化馆、县文联和全县书法爱好者等相关部门单位,号召全县领导干部为贫困户赠送“一幅字画”,书写励志语句,共计为我县在册贫困户赠送字画260余幅,现场书写200余幅。“一句承诺”见行动:每位贫困户都对所帮扶的干部许下了承诺,如:收拾好自己的房子、做好公益性岗位工作、帮助父亲做好力所能及的农活等;“一件实事”暖民心:各级帮扶干部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迫切的实事、难事、身边事做起,目前已为贫困户做实事、好事300余件;“一张清单”保收入:帮扶人每年为每个贫困户制定一张收入清单,做好心中有数,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盘活调动各方资源。
   说好“贴心话”增强文明实践吸引力
  一张凳子,一把剪刀,“爱心义剪”活动就开始了。7月19日阳光明媚,东台社区爱心理发师挥动着剪刀耐心地帮老人理发。虽然天气炎热,但等候的老人依旧井然有序地排着队,中心工作人员与等待中的老人拉起家常,“最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没有?”“好着哩,好着哩,两个儿子昨天才来看我,我身体也好着哩。”……场面温暖活跃。
  薛桂香老人在理完发后说:“这么多年都是自己在家理发,现在有人给我免费理发,感觉自己精神多了,志愿者们不仅手艺好,为民服务的志愿精神更是值得赞扬。”本次义剪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肯定和点赞。
  据了解,东台社区于今年5月份组建了朝阳志愿者服务分队。携手辖区内的爱心企业兄弟造型开展2次“爱心义剪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两组,一组在中心广场摆点,另一组采取上户的形式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服务,为近70名老人提供理发服务。
  “爱心义剪”作为甘泉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品牌活动,实践办主任王东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看似剪头发这么一件小事,一年下来能给农民省下不少钱。以前居民们根本舍不得花这五块十块的剪头发。甘泉县71个地方同时开展一次活动,一天就能省下来1000元,这些钱都是实实在在的。”
  8月25日下午,石门镇梁庄村的广场已是热闹非凡,全村农闲的妇女都热衷于下午聚在一起跳广场舞。这些平凡朴实的舞者将“草台”舞蹈搬上舞台,让全村的男女老少为之沸腾。
  “广场舞最大的好处就是观众能够上舞台,无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只要你喜欢,就能上台表现。”“心情舒畅了,身体健康了,还交了很多朋友。”……几位跳累了在休息的阿姨对记者说。
  在稍作休息的间隙,石门镇政府的干部李丹顺便就给妇女们传达了最新的政策,并组织了一场随机的现场会。大家一同前往本村村民温拉晓家中,作为本村的“卫生示范户”,只见院里的农具井然有序,庭院外的栅栏都由杨槐树的树根围栏里面种花种草,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令人大有清雅舒适之感。
  被大家围观温拉晓红了脸,大家忍不住都纷纷议论,“这也太干净了,我也得回去好好把自己家收拾一下。”“可得向人家学习。”……
  “通过广场舞这项运动,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及时地宣传政策,在群众间树立榜样,真正打通服务农民、教育农民的‘最后一公里’,这可是从前都没有的。”实践办主任王东说道。
  甘泉县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实现群众要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对接,通过说“贴心话”,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来。
   讲好“家乡话”增强文明实践生命力
  曾任甘泉县文化馆副馆长现已退休的崔喜奎,受邀整理“陕北善邻第一村”的家谱资料,为10月份即将竣工的村史馆做着准备。8月25日,在劳山乡杨庄科村,崔喜奎照例一大早就起床,胳膊夹着笔记本挨家挨户地了解村民家中的情况,笔记本上记录得满满当当。不远处,大队部的村史馆正抓紧施工。
  “一个村子能建得起村史馆,可很少见,但据我了解,这个村三分之一的家都有家谱,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崔喜奎一边抛出疑问,一边仔细翻看着自己的笔记。
  “首先这个村教育很早,据我询问,85年前这个村就有了学校,然后这是一片红色热土……”崔喜奎的讲解把在场人的思绪都拉到了久远之前,大家纷纷被这个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据了解,杨庄科村辖三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45户603人,现有住户138户428人,有院落110个。
  打造“陕北第一村”,是以杨庄科杜氏等七个家族崇文重教、邻里和睦、家族文化传承为基础,突出家风家训亮点,大力弘扬优良的家风家训。
  据了解,家风馆建成后,通过每周二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和乡政府联合开展挖掘杨庄科家风、家训宣讲活动。乡政府会同包村部门通过简报、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宣传“陕北善邻第一村”的特点和典型家风家训故事。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8月26日,为了深入挖掘整理甘泉县乡规民约、家风故事,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使“陕北善邻第一村”成为大美甘泉的文化符号和名片。甘泉县委向全县征集“优秀家风故事”,本次活动旨在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和展示传承良好家风的典型家庭,为群众树立践行美德、崇德向善的身边榜样。
  “昔日甘泉穷又乱,今朝村庄美翻天;文明实践金钥匙,打开治理百宝箱。”几句顺口溜道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给甘泉县带来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