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乐一生
“已是深夜了,想那窗外,三九的寒气一定和浓重的夜色交融充溢着北方的这片土地,西北风也一定吹动着荒原上的枯草在瑟瑟发抖,而星星则在眨着疲惫的眼睛。星光下,荒原一身素装。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淌,带走的是不可更改的往事,留下的是或悲或喜的记忆和情感。
朦胧中,我似乎看到了你伏案疾书的身影,身形很模糊,但似乎却很高大。清晰的是那一双饱含智慧和忧思的眼睛。你正在满怀赤诚地注视着你那个平凡的世界,你感到自己的心好像融化了,鲜红的热血流了出来,在你的笔尖,汇成黄土高原上的两条河——东拉河和哭胭河。那是哺育这方故土世世代代人民的生命河啊!你听到了河水的欢快的流淌声,你感动着这个平凡世界上那父老乡亲们在这个大时代的剧烈地躁动,你感到自己浑身的血液更加沸腾了,而笔挥动地更快了……”
以上是我一篇怀念路遥的文章的一个片断,写于多年前的一个冬夜,那时路遥已经离去了一年。北方的农历十一月,正是寒风极为肆虐的数九寒天,虽然没有雪,但风还是常有的,那风在白天还装模作样地收敛着,到了深夜,便变成了一把把冰刀,像秋风收割庄稼一样,它也要收割尽所有的热量。但人们大都已躲到梦乡去了,这就令它愈加愤怒,在我所居住着的那间单位的小屋外怒吼着号叫着,想冲进来似的。
我对此却并不十分在意,因为我早已沉浸在路遥所营造的那个十分鲜活的世界中,《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有《平凡的世界》,还有那本《早晨从中午开始》。在那个冬天,我终于可以从我并不高的工资中,取出一部分来,通过邮局,从陕西西安,相继邮购回了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集。那是一九九三年的冬天,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那一年我的工资是九十三块半。
还是在读书时,我就零星地读过路遥的部分作品,其中《平凡的世界》只读过第三部,还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只有两天的时间。那两天中,我几乎利用了所有的时间,不光白天读,晚上也读,不光下课读,上课也读。在此,我还是要感谢那些宽容的老师们,即使发现了,也没有采取没收或其他的惩罚方式,而是让我那种如痴如醉的状态得以完整地保持了两天甚至更久。
在一九九三年冬夜单位的那间单身宿舍里,外面是呼啸的寒风,屋内是柔和的灯光,我躺在床上手捧路遥的小说,沉浸在那个平凡的世界中,丝毫感受不到外面的寒冷,相反,心头却时时泛起温暖的潮汐。
如今人们评论路遥,往往将《人生》与《平凡的世界》当做他的两个阶段,其实无论从创作风格上还是思想内容上,路遥的小说都应是一个整体,是一脉相承的,是血肉相连的。从风格上,他的作品饱含着激情,远处看如黄河之九曲十八弯,近里瞧像壶口之黄河水,气势磅礴。在他的小说中,满含着对这片黄土地上父老乡亲的深情。他是怀着一种儿子般的赤诚在抒写着一种对他们深情的爱。他的描写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不是隔山看虎的猎奇,不是津津乐道地讲故事,更不是在哗众取宠。在他的描写中甚至找不到古今知识分子对农民的一贯态度,找不到那种自以为是的同情。是的,他不是同情,他是完全视自己为他们中的一员,他的所有抒写,都是同作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身处那样一个大时代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情表露。
《平凡的世界》不光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大时代农村的现状及农民的思想感情,它还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不论是作为官员的田福军们身上流露出的那种对人民对时代负责的勇于进取的精神,还是表现在孙少安身上那种新时代农民的开拓奋争努力改变命运的精神,还是孙少平身上那咄咄逼人的激昂不息的向上的精神,都令人鼓舞。尤其是孙少平的形象,在其身上几乎凝聚了所有企图改变自身命运的农村青年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2005年初,我刚刚登陆新华论坛,便在读书沙龙里针对《平凡的世界》发起过一个提问,征询网友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没想到点击率还很高,跟帖也不少,这个提问帖在新华众多的帖子中一直浮而不沉,最终点击达六千之多,跟帖也达几百个。我发现,绝大多数网友都非常喜欢这部小说,这些网友中,除了像我这样三十多岁的外,不少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许多是在校学生。这一点令我振奋。我以为,这都得益于小说的真实性以及孙少平身上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二十年来能打动几代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这本身就说明了《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价值。
如今,一九九三的冬夜已远远逝去,但那时如痴如醉读路遥作品时的感觉还似乎没有消失,那之后的无数个日子,我还不止一次拿出那套《平凡的世界》来,读着那种激情的文字,回味着自己的青春岁月,让那种青年的激情继续张扬在不再年轻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