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
本书从最初构思到今天,已经跨越了82个年头。如果从书稿完成算起,也已整整60年,一个完整的甲子。这无意中应验了赵通儒的学弟和好友、著名作家柳青的那句名言——“文学创作应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
本书的腹稿形成于1936年党中央进驻瓦窑堡期间。瓦窑堡是赵通儒的家乡,而他正是瓦窑堡的解放者。以后,由于长期处于严酷的战争环境,他承担着繁重的工作,特别是1946年10月至1949年2月又被敌人在榆林囚禁三年,大脑被国民党特务注射毒剂,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长期被“幻听”“幻视”所折磨,所以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期间,1941年,为了配合中央组织部审查自己的历史,他写了一个吴家坪战役前后过程的材料,七八千字。1943年整风中,他把亲身经历的西北、陕北党与团从1924年至1930年上下左右的关系、时间日期,简明地列了一个表,抄了两份,一份交西北局,希望审阅参考后转报中央,后不知下落;一份保存于当时的工作单位——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后来在1946年正月发现被老鼠咬坏了。我曾在档案部门见过一个简表,没有署名,从内容看,应该就是赵通儒写的那份。1940年至1945年,赵通儒曾不止一次给有关方面提供过许多党在西北、陕西、陕北的史实,以供应当时征集党史及革命史资料的需要。这些资料,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基础。而真正的动笔,直到全国解放后才得以进行。
这部书稿共25篇,包括国共双方各1篇综述,陕北特委成立后7次重要会议各1篇,陕北23县中延安以北16县各1篇。从写作时间来看,7次会议写于1951年6月,是为当年7月一个革命史展览而写的。当时写下两部分材料,一部分是群众斗争及军事起义材料,已经展出,这部分史料现已找到一些;另一部分是党的秘密活动材料,当时因保密而未展览,直到1958年写这部史料时才复写出来。16个县的材料,从1958年3月25日开始写,一天未隔,到5月28日全部完成。随后,作者又陆续将7次会议材料复写出来,之后再写成两篇综述:6月3日写出“国民党在陕北的25年”,6月4日写出“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的最早活动”。至此,全文终告完成。
书稿写成后,一直压在档案馆中,鲜有问津。80年代前后,各地党史部门搜集整理党史资料时,有的同志发现了这部资料,陕北有的县市在编写地方党史时,零星引用过其中的材料。现在翻阅陕北一些方志或《中共组织史》,能够明显看出,有些史料来源于此。但这部资料的真正价值,始终没有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识。
2007年1月24日,我在档案馆查阅资料时,从目录里又发现了一些署名赵通儒的文件,遂请求调阅。工作人员去库房查看后,回来告诉我,这些资料都订在一起,不能拆开。我欣喜万分,意识到自己淘到了一笔宝藏,立即自费全部复印了一套。我原来从其他资料中知道赵通儒写过一部完整的陕北党史,却从未见过,家属说也没见过,都以为早就被毁了。当工作人员把书稿递给我的时候,心中的感受,11年后的今天想起,都是幸福满满。回来后,我用一个月时间,把书稿逐字逐句读了一遍,非常震撼。从2月24日到3月27日,我夜以继日,费尽心血,将22万字的文稿全部录入电脑。实际录入的不下100万字,工作量极大。
资料整理好后,先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做过一些交流,看过的人交口称赞。真正公诸于世,是在陕北唯一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延安文学》上实现的。从2011年第1期到2012年第6期,分12期全部连载完毕。资料发表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全国各地各界人士都对这部著作赞叹不已,迫不及待地要看下文。
连载期间,我有幸认识了著名党史军史专家王晓建老师。他是在陕北插过队的北京知青,对陕北有深厚的感情,担任过开国上将李达和开过少将王兆相同志的秘书,帮助两位老将军写过回忆录,编过纪念文集,对西北党史和西北红军军史有着深入了解。他读到这部史料后,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珍贵的学术价值,和我进行了深入交流。2013年,晓建老师郑重地把这部史料推荐给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6月底,我到北京与中共党史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约定8月底前交稿。没想到,回到延安后,工作十分繁忙,既要正常编辑出版刊物,又编了纪念抗战胜利和长征胜利的两个专号,耗去了全部精力与时间。直到2016年7月,才开始撰写前言后记。在此期间,又为筹集出版经费也颇费周章,屡经反复,直到2016年底才得到圆满解决。
真正一动笔,万语千言,千头万绪。这段历史太丰富,真相淹没太久,作者的人生经历太复杂,个人命运太悲惨,今天知道他的人又太少。要让读者读懂这部书,认可它的真实性、权威性,必须把这些基本内容交代清楚。我秉持赵通儒就读北平大学时的老师、史学宗师范文澜所倡导的“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的治学原则,投入了艰苦的写作。从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底,整整一年,我像蜗牛爬行,以每天不到一千字的速度,写出了3万字的《概述》和7万字的《作者介绍》,初步立起了《赵通儒传》的大框架。经过几十次修改,保留了2万多字的《概述》和4000字的《作者简介》。然后进入配图程序,反复搜集、筛选,配以文字介绍,又耗时数月。最终选配了215幅历史图片,其中158位人物的肖像165幅,其他图片50幅。
从2004年进入赵通儒的精神世界,到现在已经15年了,我完全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无奈成就有限。这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写作中几乎从未有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的时候,所有文字,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的。十年一剑已经很难,于我而言,十年也磨不出,下的是“铁杵磨针”的功夫。让我如此痛苦地投身其中而又自得其乐的深层动力,是我谨遵一代大儒、关学祖师张载的教诲——“为往圣继绝学”。我深知自己做不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业,只能在“为往圣继绝学”上做点事情,尽一点绵薄之力。成就大小,就不敢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