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这个大事件。迄今为止,这张报纸已有70年的历史了!”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记者走进生甫红色陈列馆,馆主安生甫向记者介绍道。
虽然小学也没毕业,但安生甫却独爱收藏红色藏品。朋友们打趣说他没文化,他却干了件有文化人才干的事:开办了自己的红色陈列馆。
安生甫今年57岁,上世纪80年代从榆林米脂逃荒到延安。他曾在建筑工地搬过砖、背过石头,后来自己搞起了建筑行业方面的生意,日子渐渐过得安稳起来。
安生甫说,小时候家里穷,有一次一个朋友给了他一本《毛泽东选集》,他非常喜欢,视作珍宝,慢慢地对红色藏品收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20多岁时,家里经济虽然拮据,但他经常把积攒的钱用来收藏自己喜欢的物件,有时不得不饿肚子,甚至要跟别人借钱。
安生甫刚结婚不久,为了收藏报纸、印章等物品,他跟岳父借了钱。妻子知道后,和他大吵了一架。
“借钱买些不值钱的东西,只有安生甫这种傻子才能做得出来。”亲戚朋友的话语中对他都是抱怨。
慢慢地,安生甫承包了一些小工程,赚了点儿钱,还了岳父家的钱。之后,他把剩余的钱投资到建筑行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做生意、搞收藏,这些年来,这两件事是安生甫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做生意挣到的钱,很大一部分都用来购买收藏品。
搞收藏的这些年,安生甫吃了不少苦。
为了收集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安生甫先后辗转陕西、甘肃、山西等地,找专业人士翻拍、扫描、装框等,花费了十几万元。“路途中,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不过我也没觉得苦。”安生甫笑着对记者说。
上世纪80年代,安生甫去浙江抗州,在都锦生丝织厂,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的丝织像,这让他非常兴奋。得知丝织像的价格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后,他失落地回了家,久久不能释怀。
过了几年,安生甫攒下一些钱,又去了杭州,这次他购买了不少毛主席的丝织像。丝织厂的一位工作人员听了他的收藏故事后,一来二往,和他成了朋友,随后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这位工作人员还帮着安生甫收藏了不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领导人的丝织像。
说起这些年来搞收藏的酸甜苦辣,安生甫非常感慨。2010年5月,他和朋友去西安古玩市场搞收藏,期间在一家宾馆住宿。一天,他们从古玩市场回来后发现,随身携带的行李全部丢失了。行李中有安生甫收藏的一些画报以及有关延安的一些书籍等藏品,安生甫十分焦急,但在人生地不熟的西安,他也不知该怎么办。所幸的是,最后在店家的帮助下,他们的行李失而复得。
在安生甫的藏馆里,记者看到一张《陕西日报》,日期是1977年7月12日。这张报纸记录了1977年7月延安发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对延安灾区人民的慰问和关怀。像这样记录大事件的报纸,他的馆内还有很多。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延安版的《群众日报》《解放日报》等各个年代的报纸,他也有收藏。其中有些珍贵的报纸,一张得花费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但为了自己热爱的收藏事业,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30多年来,安生甫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至此,他萌生了建一个红色陈列馆的念头。
只要敢想,就能干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4年3月27日,位于宝塔区南市办七里铺社区二庄科的延安生甫红色陈列馆建成了。陈列馆有三层框架砖混结构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内有藏品2万多件,投资1000多万元。该陈列馆集图片、报纸、书刊、丝绣、书法等红色藏品为一体,对研究、传承延安红色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部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和图片,真实地展现了重要领袖人物的革命历程和精神风貌。2016年10月,延安生甫红色陈列馆正式免费开馆。之后,陈列馆迎来了一批批前来参观的游客。
“这里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真不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领导人的丝织像,更是难得一见!”在延安生甫红色陈列馆参观的游客称赞道。听着游客们的称赞,安生甫由衷地欣慰。他说,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红色文化,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这是他的初衷,也是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