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西(左二)为枣农讲解发酵罐存储原理 通讯员 冯琦 本报记者 王爱荣
沟壑延绵的黄土地,川流不息的黄河水,百里黄河岸,万亩枣成林,黄河畔传续千年的种植,孕育出延川红枣丝润甘甜的独特滋味。青如翡翠、红似玛瑙、成串成簇,小小一颗枣逐渐变成延川富民大产业,延川也成了誉满中华的红枣之乡。
然而,近几年,每逢红枣收获之际,秋雨绵延,使得原本颗粒饱满的大红枣成了“满身疮痍”的残次枣,这不光急坏了每一位红枣种植户,更急坏了延川县红枣办的每一名干部。
苹果可以进行深加工,那么红枣是不是也可以进行深加工?带着这个疑问,县红枣办主任高永强找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李志西科研团队。
李志西团队主要从事发酵技术创新、功能食品研发和农产品剩余资源转化领域的教学、科研与新技术推广工作。近年来在微生态发酵技术、产地原位发酵和果品资源全面转化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领域有突破性进展,在黄河大峡谷流域红枣剩余资源转化和秦巴山区拐枣、木瓜、桑葚等资源转化方面有诸多创新。
这团队是引进来了,可实际效果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没底,那就只能靠实践去检验。2018年,延川县延水关镇的九月九枣儿红合作社收购了大量的残次枣准备酿红枣醋,可是不管怎么酿,酿出来的醋都太酸了,没有一点销路,这可急坏了合作社的负责人刘军禄。得知合作社面临的困境后,高永强带着李志西团队来到了合作社,实地查看后,专家团认为是残次枣存储问题所引起的,便向合作社推荐了新型发酵罐。经发酵罐存储的红枣可长时间保鲜,酿出来的醋味美甘醇。
解决好存储问题后,合作社红枣醋于今年5月一次性出售5吨,获得了红枣醋的第一笔收入。手里的枣醋变成了钱,刘军禄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可要感谢人家这些专家了,要不是他们我的枣醋就酸得没人要了,现在这周边的人吃的都是我这的醋,拿钱买或者是拿三斤残次枣换一斤醋都可以。”
李志西团队在红枣醋上的科研为延川红枣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于是红枣办与专家团进一步合作,积极研究和完善雨季裂枣、落地枣的发酵贮藏技术,使雨季裂枣、落地枣在常温状态下得以长期保藏,无腐烂变质。同时,研发以裂枣、低等级枣、残次枣等非商品枣为原料的系列功能性发酵产品和集美味与保健于一体的新产品,这样一来,既能满足消费需求,又能使果品资源得到全面转化。
说起专家团,高永强说得最多的就是“没架子、有能力”。“人家李教授和团队的成员们能吃得了苦,和农民一起打枣、捡枣,遇到问题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认真地看、耐心地说,给村民讲残次枣的保鲜,真的可用心了,我们这些干部都要向人家好好学。”
为了更好地实现延川残次枣价值,红枣办下一步将携手专家团队解决民营企业深加工问题,延伸红枣产业链,并在延川县设立专家工作站。同时,大力推广设施化避雨栽培技术,通过修建防雨棚、引进新品种、吸引返乡人才等多项举措,促进延川红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