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发时间:2019年11月10日
内容摘要: 几天前,看了“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红色延安”——哈里森·福尔曼摄影展,50多张巨幅黑白照片就像一台雕刻时光的机器,将70多年前的宝塔山、安澜门、红军战士、老百姓……推送到我们眼前,耳边仿佛响起了熟悉的红色旋律,一下子将我们拉回到了那个战火与激情的年代。
他曾冲破重重阻碍,两次到访延安。
他曾用朴实、真切的镜头语言记录延安。
他曾向全世界传达一个真实的红色延安。
在福尔曼的镜头下,我们又一次触摸到了那段红色岁月。
上世纪40年代初,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封锁下的陕甘宁边区,就像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一时关于封锁区延安的流言铺天盖地而来,国共关系不断恶化。作为美国合众社和英国《泰晤士报》、国家广播公司驻中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虽然持有中立观点,但他也对这些攻击产生了重重疑虑,迫使他想要尽快去封锁区一探究竟。
终于,在1944年春夏之交,福尔曼克服了重重阻挠,争取到了以国民党官方人士为领导、随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的权利。
期间,他冒险东渡黄河,深入晋绥抗日根据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目睹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的场景。
随着福尔曼对封锁区采访的不断深入,一系列不符合事实的谣言被逐一粉碎。边区政府民主的作风、共产党领导人朴素的生活以及老百姓的团结善良……福尔曼完全被解放区的成就所感动。
福尔曼是一名战地记者,但在更多的时候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他没有将自己的视角局限于某一个场景,而是从多个角度记录着延安的变化。他的镜头语言是朴实的,但是在朴实的镜头下总能感受到封锁区百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与老百姓的朝夕相处中,他认识了许多平凡的人——家庭生产劳动英雄李来增、铁工劳动英雄李之华、妇女劳动英雄郭凤英……
透过福尔曼镜头里的人与事,我们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延安,热火朝天的军民生产生活、熟悉的窑洞、朴实无华的老百姓,一个多层次、立体式的图片资料,呈现在我们眼前。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向读者表达什么。”展览策划者单增辉介绍,福尔曼的摄影语言是十分丰富的,他关注战争本身,但同时又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民主、经济、地理等方面的照片,综合来突显延安时期的整体社会风貌。在一张拍摄市场沟木材交易市场的照片中,后面有一栋白色的建筑就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银行,这张照片所表现的是当时边区通过自力更生打破封锁、经济活跃的繁荣景象。
“我们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圣地河谷·金延安南街室外布展,错落有致,整体效果也更加有节奏和美感。”单增辉表示,福尔曼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仅延安就有900到1000多张,还有英文版日记,有很大可能还有电影胶片。“我们正在积极搜集福尔曼相关资料,希望能以此次影展为契机,让福尔曼更多的作品回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