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小事物背后的革命情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里的文物故事
    ●旧址内的“禁止系马”槐
  本报记者 王婷
  “耸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叫凤凰山,因‘叶生吹箫引凤’的美丽传说而得名,古老的延安城就紧紧依偎在它的脚下。”凤凰山麓革命旧址讲解员陈媛媛向记者介绍,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及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中央领导就住在凤凰山下。凤凰山也因此名扬天下。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驻守延安的东北军奉命撤离,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与东北军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于12月18日接管了延安城。经过20余天的紧张准备,中共中央从保安(今志丹)迁驻延安。1937年1月13日,延安城像过年一样热闹,在响彻云霄的唢呐、锣鼓、鞭炮声和5000多名群众组成的欢迎队伍的欢呼声中,毛泽东、张闻天等走进了延安城。
  如今,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对外开放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旧居,还有红军总参谋部旧址、防空洞等。他们在这里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有过什么故事?今天,记者就带你走进凤凰山麓革命旧址,一起去追忆那段红色岁月。
  木炭火盆见证伟人的艰辛付出
  陈媛媛带记者来到毛泽东旧居,窑洞里的木炭火盆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关于这个木炭火盆,还有一段故事呢。”陈媛媛说,大家都知道,《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许多人苦闷、动摇时,毛泽东发表的一部著作,而毛泽东办公桌旁的这个木炭火盆,正好见证了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1938年暮春,经过8天9夜的呕心沥血,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初稿顺利完成。那段时间,毛泽东笔不停息,夜以继日地写作着。有一次,毛泽东写作入了神,脚挨上了炭火盆却浑然不知,直到炭火盆把鞋子烤焦了,满屋子弥漫着焦煳的气味,才被警卫员发现。
  《论持久战》完稿后,毛泽东首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讲演。公开发表后,《论持久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孙子兵法》一同被列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一床棉絮诉说着领袖与战士的故事
  “这床棉絮是毛泽东曾经用过的。岁月虽然将它侵蚀得非常破旧,但凝结在其中的领袖与战士之间血肉相连的感人故事,却经久不衰地传诵着。”陈媛媛指着主席旧居里一床普通的棉絮向记者介绍道。1937年11月,毛泽东的警卫员贺清华病了。毛泽东很着急,不仅亲自给贺清华请医生,还把自己的一床棉絮送给他。父爱般的关怀使贺清华倍感温暖。后来,这床棉絮一直陪伴贺清华到了北京。虽然棉絮的里子、面子已换过几次,但棉絮依然完好。1957年,贺清华将珍藏着的棉絮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
  “禁止系马”槐诉说的军民情
  在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的院子里,有一棵古老的槐树。记者看到,不少游客正在此拍照留念。“这是一棵中国槐。”陈媛媛说,这棵参天大树,经年累月地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那支秋毫无犯的军队的故事。
  红军总部参谋部在这里办公时,这棵槐树仅有碗口粗。当年来这里的领导干部比较多,警卫员常在树上拴马。一次,树皮被马啃掉了一大块。朱德总司令看到后,用毛笔在被马啃掉树皮的地方写了“禁止系马”4个字,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红军战士要爱护群众的树木。
   一条毛毯凝结的深厚友谊
  “陈列在周恩来旧居里的这条毛毯是复制品,它看起来很不起眼,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陈媛媛说,它曾三易主人,经历了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见证了抗日的烽火,挨过敌人的刺刀,染过烈士的鲜血,凝结着朱德与周恩来之间的深厚友谊。毛毯的主人原是董振堂将军。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等的率领下,于江西省宁都城举行了武装起义,加入了红军。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在庆祝宁都起义胜利时,董振堂把这条毛毯赠给朱德作纪念。
  朱德带着它,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多次“围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阔步跨进了延安城。董振堂牺牲后,朱德倍加珍惜革命烈士留下的这件遗物。但当朱德目睹周恩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常常披星戴月,冒着严寒往返于西安、南京和延安之间时,便将这条毛毯转赠给周恩来。周恩来劳山遇险时就带着这条毛毯,救援部队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这条被土匪砍了几刀的毛毯。1937年9月,朱德挥师抗日前线时,周恩来又将这块经过邓颖超精心缝补的毛毯回赠给了朱德总司令。后来,在太行山区火炕上,这条毛毯又被烧了个大窟窿,康克清把烧坏的地方千针万线地补好后,朱德继续使用。朱德带着它经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一直使用到全国解放。最后把它捐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虽然这几件事情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凝聚着真感情。”陈媛媛说,在当初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伟人们的这些故事体现了他们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