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延安:人才撑起产业转型新支点
陕西日报记者 董剑南 周明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的指导下,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建成智能化选果生产线88条和百万吨容量冷气库;延安延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延安高新区红色筑梦孵化基地,享受到一系列优质创业服务,步入发展快车道;吴起县小伙蔺福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习3年果树栽培技术,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这些都是延安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战略的成效。集聚领军人才、吸引创新人才、培育新型人才,近年来,延安市吹响人才振兴的冲锋号,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释放人才“磁场效应”,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选才 为能源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延安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成为延安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战略的关键点。
  “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延安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只有把产业和人才珠联璧合,积极促进高端人才和优势产业‘联姻’,才能创造更加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市场。”
  围绕高质量发展需要,延安高新区建立引进高端领军人才体系,引进何满潮、岑可法等院士,力求在煤炭开采、装备制造、油田勘探开发等方面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推动传统能源企业科技升级和转型发展。
  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鹤林、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围绕油田勘探开发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超深井、高温高压井况的材料选型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全方面技术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引进院士及其团队技术成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利润率由5%~7%提高到15%~20%,实现了“老树发新芽”。
  引才 搭建大展拳脚的“舞台”
  “回乡创业能深切感受到延安对创业者的诚意与温暖。”3月20日,惠凯凯告诉记者。两年前,惠凯凯带着他的团队和创业梦想入驻延安高新区红色筑梦孵化基地,注册成立了延安时光纪科技有限公司。
  办公场地奖补、人事代理、税务登记、政策咨询等一系列针对公司情况所定制的创业扶持“大礼包”,让惠凯凯及其团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上,企业得以快速成长,他们致力于通过文创产品研发,打造延安红色旅游的特色名片。
  延安高新区红色筑梦孵化基地采取“政府+企业”的模式,引进中电光谷OVU创客星协助运营,为高校科研人员、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科研、创业和成果转化支持。
  目前,该基地招孵在册企业206家,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基地还通过一系列扶持措施,为入驻企业链接全球资源,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视野。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良好的“软”环境吸引了更多人才到延安投资创业,把智慧才能转化成助推延安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育才 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3月19日,在子长市余家坪镇恒丰种植养殖家庭农场,当地致富能手石涛正在大棚里忙碌着。“如今我已成为一名正式党员,我将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领村上群众共同致富。”石涛说。
  如今,在“双培双带”项目示范工程引领下,余家坪镇涌现出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131人、农民致富带头人392人,分别与全镇896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是关键。延安市在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也将工作重点聚焦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上,培养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富能力强的乡村人才队伍。
  培育农业专业技术人才8600余人,组织200余位专家精准帮扶1000余户贫困户,实施产业开发项目752个,发动5000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投身产业一线,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延安市深入实施“221圣地英才计划”,引进两院院士25人,创新创业人才144人,急需紧缺人才662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高技能人才2852人。持续加强产业技术攻关和人才梯队建设,建立高端领军人才专家工作站24个,团队成员达221名,开展科研项目近50项,引进关键技术、新技术120余项。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组织高层次人才集体休假,办理“圣地英才卡”,为人才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