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小树藤编织脱贫梦
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吴思
  早上8时许,简单吃过早餐后,王敏便出门去上班了。王敏是贵州省雷山县的一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18年6月,她和家人从雷山县大塘镇桥港村搬到了雷山县羊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步行大约10分钟后,王敏到达了目的地——雷山县宏鑫工艺品加工厂,这是一家以生产研发传统藤编、竹编为主的特色手工艺加工作坊。
  雷山县是文化和旅游大县,全县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3项。近年来,雷山县大力创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培育传承人,开发文创旅游产品,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宏鑫加工厂负责人杨国超是雷山县新近挖掘培养出来的非遗传承人。杨国超是雷山县大塘镇交腊村人,交腊村地处雷公山腹地,森林茂密,古树藤蔓丰富,当地苗家人世代以农耕为生,山间的野藤和方竹是他们加工农用器具和生产设备的天然材料。
  2015年春节,杨国超回家过年时,看到爷爷留下来的烟斗上有一个藤编装饰物,这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之前在义乌做装饰品,感觉义乌什么都有,但是没有这个。”杨国超拿着烟斗去找叔叔请教藤编技艺,“但叔叔编得也不好”。
  春节后,杨国超回到义乌,但他没有停止钻研藤编技艺。经过几次尝试,杨国超创新推出了工艺品——桌面花篼,并申请了专利。
  2017年8月,杨国超回到家乡,“年纪大了,不想在外面,准备回老家开个小厂,编藤编维持生计”。不久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交腊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广看见了杨国超的藤编工艺品,并向县里推荐。
  2018年6月,当地政府在雷山县牛王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给杨国超提供了4间门面,杨国超成立了宏鑫工艺品加工厂,7月正式投产。
  但因为管理不到位,工人技术不熟练,第一批产品残次品率很高。此后,杨国超改进了工艺,选用更细的藤条,降低了生产难度,“改良后作品更小巧、精致、美观,更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户就业,2019年5月,杨国超在羊排小区增设了加工工坊。“场地是政府协调解决的,租金也有一定减免。”杨国超说。
  “工厂刚成立的时候我就来了,最开始在牛王寨,这边工坊弄好后,就到这边来了。”王敏说,她此前在蛋糕店工作了半年,因为工资低和不方便照顾小孩,就辞职了,“现在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挺好的”。
  杨国超告诉记者,工厂目前主要通过政府组织展销和自己找商家拓展销路,产品最远卖到了日本和韩国。2019年,工厂总产值达180万元,支出工资27万余元。
  由于生产的藤笪、花篼供不应求,杨国超正在装修厂房,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扩建后厂房有2500平方米,预计4月底完工,首批计划解决100个群众就业。”杨国超说,“工厂现在有17名工人,都是贫困户,工人熟练后每天能挣100元左右。”
  杨国超介绍,厂房全部装修完成后,预计至少可以提供300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