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吕东亮:因地制宜拔穷根 真情浇灌幸福花
本报记者 刘卓 通讯员 雷升
    ●吕东亮(左)查看花椒长势情况
  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洛川县支行干部吕东亮被下派到洛川县朱牛便民服务中心吉林村任第一书记。吉林村土壤贫瘠,交通闭塞,曾是省级贫困村。近几年,在吕东亮和脱贫攻坚队的共同努力下,吉林村顺利地摘掉了“穷帽子”。
  要想富先修路。面对村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状况,吕东亮多方协调沟通,把村上主次巷道全部硬化。同时还修建了农民文化活动广场,55盏照明路灯更像小太阳温暖村民的心。现在,每当茶余饭后,村中心广场上练太极、下象棋、跳广场舞、打篮球等娱乐文化活动不断,好不热闹。
  吉林村属于川道村,苹果种植产量少,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苹果是洛川人的致富果,只要用心,一定能种出质量好的苹果。”吕东亮鼓励村民科技种植苹果,经常邀请技术员前来指导,推广种植优质苹果,让村民有了稳定的致富产业。同时,他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培育发展花椒、核桃、南瓜等特色种植业。
  村上有许多贫困户是因病致残,没办法干重活。为了帮助他们,吕东亮带领村民发展畜牧产业。今年46岁的贾秋怀和老伴身患多种慢性病,吕东亮引导他们养羊。“以前我们一年收入很少,还要供两个娃娃上学,日子很艰难。养了山羊后,每年能赚2万多元,娃娃上学再也不用愁了。”贾秋怀开心地说。在吕东亮的鼓励下,贾秋怀还搞起了庭院经济,养殖鸭子,一年卖鸭蛋的收入也近2万元。
  贾秋怀的脱贫事例,激励着村里的其他贫困户。吉林村的人心“活”了,干劲儿有了,日子也好起来了。曾经贫困的村子,如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吕东亮说,为了保障吉林村的脱贫户不返贫,他还准备发展集体经济种植示范园区,让园区盛开着全村脱贫致富的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