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是一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这块黄土地养育着广大的人民群众。黄土地的山山梁梁,沟沟湾湾、渠渠峁峁,亦是产生民歌的根脉之地。亘古旷远的黄土地上,无论是闹秧歌手执花伞的伞头,还是扬着红绸扇子走场子的演员们,不管是骑毛驴走娘家的婆姨,还是赶驴汉,也不论烧火捣炭养儿抱蛋的女人们,都是创作,吟唱,传播陕北民歌的群体。至于婆姨女子们纺棉花织布、掐麦秸盘草帽,捻线线纳鞋底的场所,更是她们浅吟低唱民歌的大舞台。执犁揭地的受苦汉,山峁圪尖的拦羊小子,“闯关东”“走西口”“逃南路”的人们,做生意闹买卖和赶汉们都是创作和传唱民歌的精英。
陕北民歌悲怆的神韵美。过去的陕北人民,受自然灾害以及地理环境所致,又遭人祸土豪劣绅,强霸地痞,有势大户的盘剩压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老人们常常提起民国十七年(1928)陕北遭百年不遇的大旱,令人毛骨悚然。翌年的春天,到了青黄不接之际,草根拨得断了子孙,榆树剩成光棍,惨死的人横卧道旁,有民谚说:“人吃人来狗吃狗,老子儿子都不顾。”陕北人民群众在生活极其艰难的困苦中,抗衡着、搏斗着、生存着。北上草地出关去,随之而产生了民歌《走西口》,南逃延安地带,寻求:“山保安米粮川,牛成群羊满山”的极乐世界。逃荒的难民,包括创作驰名中外的《东方红》的李有源,边走路边唱民歌,创作出《走南路》。同样,《揽工人儿难》《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等民歌,都是以悲戚苍凉,深沉凄惨,痛心疾首神韵之美而唱出的。这种凄美的神韵,不论是歌者,还是听者,都融以一体,被歌中悲怆韵味感染,产生心灵上的悲戚,精神上的共鸣。
这一撕心扯肺悲戚神韵的艺术魅力,哀天父,恸地母。一曲国家法定的《哀乐》,字字吐露真挚哀思的哭腔,句句表白掏心挖肺的悲哀情感,声声泣诉哀哀的衷肠。一曲哀乐的唱响,令流水一路上缓缓流泣着走,让高山深深弯腰静默起来,叫树木与花草在微风的拂动下低头。如是强力神韵感染力的乐曲,是1942年鲁艺作曲家刘炽到米脂县采风,获得常家唢呐曲牌《粉红莲》而成。曲牌音韵深沉宽宏,音色哀伤悲戚,声调绵延起伏,神韵摇人心旗。由是,公祭刘志丹入葬家乡时,采此曲隆重安葬,自此后被国家法定而用之。
男女愉悦“酸曲”的神韵美。陕北民歌中的《酸曲》在民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内容多以男女火热情感的表露,相互爱慕情流的宣泄,双方嬉戏的闹笑,相互调侃逗乐为主。这些歌词的情感真挚,情流充盈。词句优美动人,极具地方特色和优美的艺术风格。和陕北人的气质一样,纯朴、真诚、无华是歌词的特点。其风韵又是原始的、自然的、直白的,毫无保留的。如土窑炕上坐着一堆婆姨女子们,有手中飞快地掐着麦秸秸,有飞针走线盘着草帽,有的“嗞啦嗞啦”拉着绳子纳鞋底子,有的飞转捻线砣砣在捻线线。各人都忙着手中的活计,但口里也不能闲着,嘻嘻哈哈说笑着,嬉戏着,打趣着,吟唱着。一个婆姨吟着:“十七八岁的女娃门前站,公鸡就把一个母鸡撵。”还把眼神瞟向一个大女子,这女也不是省油的灯,脸不红,心不跳,回复唱着:“嫂嫂亲口口就把口咬烂,识羞得哥哥背站转。”另一个女人大惊失色地说:“仇人呀,咋闪得我把针路走错了。”另一个婆姨接上话来说:“没说得,你铰错布,来做布衫,露奶头,扎成裤,亮屁股。”大家一阵哄笑后,有人唱起了“公公烧熄妇”的“酸曲”来。此时,老公公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了,听到窑里闹翻了天,就有意:“圪哼,圪哼!”圪哼两声,发出了讯息。窑里的女人,一听如此的声音,戏班子的声响戛然而止,都变成哑巴了。只是你拧着我,我掐了你几下,调过脸去,掩口窃笑,个个脸憋得和鸡冠一样,人人脖子胀得和面袋一般粗。
反映单相思的“酸曲”,重情义、深情爱,每一句歌词都是真实爱情的生活写照。如“我爱死我的干妹妹,狼吃了我也不后悔。”“想你想你实想你,肚子里想起疙瘩哩。”这“爱”得至深,爱得真实;这“想”心上人想得发疯,想得有了病症。如是真挚的情感,深情厚谊的思念,令人信服不已。同样“前半夜想你吹不歇个灯,后半夜想你翻不过身”,其单相思的深沉不言而喻,若是两人见面后,情感的喜悦,激动的情流,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只有以唱词来看:“抱定妹子亲了个嘴,肚子疙瘩哗啦啦化成水。”这是何等优美的歌词,何等情趣的神韵,尽在不言之中。
革命激情飞扬的神韵美。惊天动地的陕北民歌,魅力极大无边。不论在闹红期间,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民歌,激情飞扬,热情满腔,为宣传革命,鼓动人民群众闹革命,做出丰功伟绩,民歌“刘志丹来真勇敢,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如是的民歌,似井喷一样,如晴天的炸雷,惊天神,动地母,摇山撼海,给革命者增添无穷的斗志,为革命的壮大增添了力量。同样,反映军民团结一心,亲如手足的民歌如:“热格腾腾的米汤滚格楞楞的糕,我把游击队亲人迎回咱家。”“猪呀羊呀,送给亲人解放军。”这是何等的热爱革命军队的情怀,何等的人文关爱的心肠,在民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民歌对敌人的违人民志愿,干反人民事业的行径,给予有力的回击,如:“胡宗南不中用,咸宋公路你打不通。”如是的革命民歌,激情飞扬地昭示人民群众起来闹革命。增人民斗志,消敌人威风,激情飞扬神韵的陕北民歌,伴着时代的主旋律,和革命斗争在一起,谱写出了光辉业绩不可磨灭。
喜剧人生的神韵美。提及陕北民歌,人们总会把目光投放到过去的旧民歌上来,无非是陕北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年年歉收,人民生活贫穷。民歌所反映的内容亦多是悲戚、凄楚、苍凉的,不会有曲调奔放的、热情的、愉悦的、明丽的。然而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新的景象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于是就有新民歌:“一线线窑面面平圪展展,家里的电器排队队。白面大米是些家常饭,过两天端上来猪头捣捣蒜。”
新民歌热情地赞颂了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摆脱了过去那些种少吃没喝的穷苦景况。当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就连牧羊人也西装革履,领带飘逸,口中吸着高级香烟,一圈一圈吐出烟圈,其内心的悠然自得,目光的炯炯有神,神采飞扬,欢快而兴奋地唱起:“再不要把受苦人来小看,拦羊娃抽上了红塔山。”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自己创作,自己传唱的歌。陕北民歌与时俱进,踏着时代的脚拍,唱出了陕北发生的巨大变化,讴歌了家乡的新面貌。
陕北是个好地方,勤劳的人民巧手绣家乡。
心里头激起了层层浪,家乡的面貌年年在变样。
陕北民歌不论是悲怆的、愉悦的、激情的,还是人生喜剧的,其韵味美,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道精神大餐。同人民大众息息相关。陕北民歌成为陕北的一张名片,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