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艳 王垠山
2019年5月7日,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退出,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这是延安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跨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老区人民追梦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延安儿女不忘初心,宝塔山下再出发。
实事求是闯新路 用延安精神书写脱贫答卷
延安走的路,注定是一条新路,一条不平凡的路。
当年,党中央在延安,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今天,延安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殷切嘱托,又以开拓进取的精神闯出了一条新路。
彼时,摆在延安人面前的是一份严峻的考题:到2014年底时,延安仍有3个贫困县,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白于山区、黄河沿岸、洛河峡谷,横亘着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
“如若完不成任务,我将引咎辞职。”2018年3月26日,在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视频会议上,从市委书记、市长,再到各区县、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每个人面前摆着的军令状末尾都如此写道。
签下军令状那晚,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一夜未眠,满脑子都是“产业!产业!”
前路坎坷,却从未退缩。这是历史的担当,也是时代的使命。“革命圣地不如期脱贫,我们没法向党和人民交代!”在延安的党员干部心中,脱贫是一份沉甸甸政治任务和工作任务,必须赢、不能输。
今天的化子坪镇,大棚种植点、苹果示范园、养殖场覆盖每一个村子,400余户产业空白户有了长线致富产业,全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9853元。
聚焦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砥砺干部作风,狠抓扶贫实效。延安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因村选派1807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98个市级单位、2.69万名市县乡干部联户扶贫,组建1499个驻村工作队。干部苦帮,群众苦干,成了延安脱贫攻坚战场最感人的画面。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历史的昭示如此,今天的探索莫不如是。
宣布告别绝对贫困后,延安贫困人口下降到5062户8745人;4.51万户13.38万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全覆盖;贫困人口参保、参险和慢性病“1+1+1”签约服务全覆盖,住院费用报销达80%以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农村危房危窑改造全面“清零”;1.73万户5.6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达到入住条件并交付钥匙;贫困村实现了硬化路、安全饮水、卫生室、电力全覆盖……
黄土地上践承诺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延安各级党委、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赵洋洋是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村民,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就被迫辍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关于梅花鹿养殖的报道,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为了买到纯种的梅花鹿,他先后到银川、榆林、北京、东北等地进行考察,有了一定的技术后,赵洋洋说干就干。2015年9月,通过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区,赵洋洋拿到32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从东北成功引进51只梅花鹿,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养鹿人”。如今,赵洋洋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鹿能手,年收入达30多万元。尝到甜头后,赵洋洋办起了养鹿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扩大养鹿规模。每个入社的贫困户,政府协调小额贷款1万元,每年可领1200元分红。
这样的生动事例,在延安的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发展产业、易地搬迁、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每一个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
延川县阁连村台塬面积广,地势平坦,但由于大量人员外出,许多优质土地资源长期闲置。2015年初,村里通过群众集体商议决定按土地流转的办法,将126户农民的700余亩土地流转给延川海越农业有限公司经营矮化密枝苹果园,其中包括31户贫困户的162亩土地。
“以前都是死脑筋,就知道埋头种地,一年到头也挣不来几个钱,哪晓得有一天土地竟然‘活’起来了。”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成说,当年的第一笔租金就达178.5万元,直接带动31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多元,实现了土地资源变资产。同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也将现有的集体26亩土地流转到海越公司,每年可赚取土地租金1.3万元。
精准扶贫以来,延安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务求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实现延川、延长、宜川三个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7%,一举告别绝对贫困。
而今迈步从头越 向着全面小康砥砺前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脱贫户刘志权家的日子,如今蒸蒸日上。“自从我家脱贫后,干部的帮扶从未间断。”刘志权说,“村上聘请我为生态护林员,推荐我在村窑洞民宿酒店当电工;为患病的儿子和妻子办理了慢性病救治卡,介绍儿子和儿媳到采油厂就业;将我家3孔旧窑洞流转村集体折价量化入股,每年享受分红。全家年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8466元增加到2019年的11260元……”
贫困,对于刘志权家来说已成为曾经。小康,正成为他家新的幸福追求。
“水窖的水够不够吃?”“够吃,比以前的水质好多了。”吴起县脱贫攻坚“三排查三清零”百日行动督查普查小组一大早就走进庙沟镇米渠村建档立卡户李文芳家,详细了解李文芳家近几年的收入、饮水、住房、产业发展等情况,并将调查信息一一登记入册,把真实情况标注说明。
为确保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清零”,已脱贫人口不返贫,延安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并根据省上开展的“三排查三清零”行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制定“14项脱贫攻坚政策清单”“14个方面的脱贫攻坚工作对照排查问题清单”“10项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清单”等3大类脱贫“清单”,通过对照“清单”,实现全面“清零”。
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村上岭组村民张宗仁家有3口人,他和妻子在家务农,儿子因智力障碍被认定为一级残疾。全家靠发展苹果和梨产业,2016年脱了贫。
然而,在全县今年组织的已脱贫人口排查中,无劳动能力的儿子因病情加重,夫妻俩对此束手无策,存在返贫风险,被村上列为脱贫不稳定户。
为防止返贫,驻村结对帮扶干部高锦瑞和监测人李小平很快为他家制定了帮扶措施:在享受原有扶贫政策基础上,为他儿子争取残疾人护理费,每年4680元;村卫生室与他家签订服务协议,每月免费上门服务一次,每季度免费发放一次药品;协调县果业局解决他家9亩果园的防雹网资金……
巨变,在黄土地上书写;力量,在攻坚中彰显。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时代的延安人正在向全面小康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