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黄河西岸约30公里的地方,草木繁盛,土地肥沃,黄河支流什望河在此画了一幅太极图,将这里一分为二,河流南岸为良田千顷,北岸紧邻山下,贯通秦晋的交通大动脉沿着河岸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大的弯,这里便是秋林。夏日的日头下,人们或在树荫下小憩,或是在田间挥汗劳作,一片安逸与祥和。
在河岸北侧的台地上,两排总共约40多孔的石窑整齐排列,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信步进了院子,拾阶而上,眼前一堵高墙上,一幅简约但却意义深远的宣传画把我的思绪带到那个炮火纷纷的年代。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据了黄河东岸的山西吉县,国民党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被迫西渡黄河,率部驻扎到秋林,在此修建了庞大的二战区机关,大学、医院、工厂等一应俱全。
秋林镇西临宜川县城,东扼黄河天堑,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在有40多孔窑洞的展厅里,数不清的各类文物和珍贵资料使这段历史得以重演。锈迹斑驳的大刀、长枪静静地肃立。当年集训的呐喊声、号子声似乎还在耳畔响起。珍贵的历史照片上,抗日将士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自信。
1939年,晋军新军和旧军发生了冲突,史称“晋南事变”。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出彭德怀等前往秋林进行调停,达成了协议。并以此为契机,深化了国共合作机制,又共同修建了从宜川到韩城的公路,使黄河西岸的抗日阵地实现南北贯通,为阻止日本侵略者西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条公路至今仍是贯通陕北与关中的重要通道之一。
沿着院子东侧的小路顺坡而上,眼前四野苍翠。经过退耕还林后的陕北峁梁不再是旧日里的满山黄土,披上了一层鲜绿外衣。小路两旁各类果树数不胜数,村民们的居所散落其中,有土窑洞,也有砖窑或者石窑。约莫两公里,在村子北头西侧的高台上,有两孔石面砌的土窑洞。一个被岁月打磨得光溜的石碾子在大门外迎接着客人们的到来。院墙已略有损坏,这两孔并不起眼的窑洞,是见证国共合作的活化石。80多年前,阎锡山曾住在这里。
在阎锡山居所的最北头小院中,有孔很不起眼的、高约两米的小窑洞。打开门,里面却别有洞天。抬步低头进去后,凉风习习。被修葺过的这条地道在大山的腹中纵横交错,如无向导,在里面走不了多远便会失去方向。据说,当年修筑地道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贯穿各个山梁之间的二战区机构;其次,如发生偷袭,也可以当作防空洞使用。约莫半个小时,方可望见出口处的亮光。向导指着周围的土崖说,还有很多的地道没开发。可见,当年的二战区规模之大,功能之全。
站在最高处俯视,什望河静静从脚下流过,一个独立的小山峁在川道中赫然而显。四周的山峁之下,隐隐约约有数不清的窑洞。这些都是二战区时期所修筑的大学、机关、军工厂等。1年多后,阎锡山撤回到山西,但这些具备战备功能的重要场所和人员却被留了下来,一直坚守在抗战后方,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陆续撤退。如今这些窑洞遍布在峁梁之间,有的已被荒草所覆盖。
顽强的将士、顽强的斗志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黄河岸边的秋林小镇演绎了同仇敌忾、共抗外侮的精彩华章。岁月荏苒,历史的烟尘已经滚滚而去。如今,这里经过开发后,已经建成集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迎来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