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原鲁艺教员、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之子李大康、之孙李奥利:
要把延安情怀继续传承下去
  编者按
  延安是新中国文艺的摇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大批怀揣着报国理想的文学艺术家和文艺青年来到延安,他们在毛泽东同志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感召下,在严酷战争的锤炼下,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创作出了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管弦乐《春节组曲》《社会主义好》、版画《塞外铃声》《陕北风光》等一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是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优秀的艺术佳作。
  10月16日,原鲁艺学员、著名诗人李季之子李江夏将李季文物70件,原鲁艺教员、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之子李大康将李焕之文物63件,原鲁艺学员、著名版画家张映雪之女张安纪将张映雪文物120件,共计253件文物捐赠延安,捐赠鲁艺。这些珍贵的文物承载着炽热的红色革命文化,见证了老一辈艺术家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所付出的血泪和汗水。今天,我们特邀几位捐赠者讲讲他们父辈的故事和来延的感受。 

  李大康说,我父亲1938年8月4日来到延安,来延安之前他在香港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当时父亲看到4月份鲁艺成立的消息,就迫不及待地给音乐系的主任吕骥写了封信,询问鲁艺音乐系如何报考。还没等到吕骥回信,我父亲一行4人就组成了去延安的队伍。
  8月4日一到延安,父亲看到宝塔山,听到延安的歌声,心情非常激动。到延安之后,我父亲直接到鲁艺报考。报考的时候他把原来创作的很多歌曲拿出来让吕骥先生看。很快就录取他为鲁艺音乐系第二批学员。因为报考的时候父亲拿着自己创作的作品报考的,所以上合唱课的时候,吕骥让我父亲把他创作的曲子直接拿到课上,让我父亲来指挥上课。父亲一下子还适应不了,他说:“我是来学习的,现在不但用我写的作品当教材,还让我自己指挥。”这让父亲特别紧张。后来吕骥让他别紧张,父亲才慢慢进入了状况。
  第二批学员只学习3个月,3个月之后我父亲就毕业了,由于他的成绩比较好就留校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一个教员。我父亲刚刚毕业的时候,冼星海也来到了鲁艺,父亲就跟着冼星海的高级音乐班学习自由作曲和指挥。在延安的7年,我父亲写了很多东西,创作了很多作品。父亲曾和我说,因为他创作的作品延安人民很喜欢,组织还奖给他了3块大洋。
  我整理的父亲这些手稿,很大一部分是他写的论文、音乐创作随笔等,还有各种教材,是他编写的乐学、指挥、和声等,都是当年那种很粗糙的马兰纸。看到他的手稿,我眼前就浮现出他们当年在延安的艰苦生活的环境和工作情节,就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
  冼星海的《生产大合唱》和《黄河大合唱》,我父亲作为学生帮助他写作、创作。那个时候缺少打击乐,冼星海就让父亲去打锣,我父亲非常用心,他敲的锣非常符合冼星海的要求。冼星海跟我父亲说:“你的锣打得特别好,就是我要的那个声音。”《黄河大合唱》首演时,想要组成一个完整的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和一些二胡、笛子、三弦、吉他、口琴,能用的都用上了。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制作。后来在台上的时候,为了制造气氛,冼星海看到我父亲腰上挂着一个搪瓷缸子,是他从香港到延安路过广州时买的,平常就挂在腰上吃饭喝水用。冼星海就让我父亲收集了合唱队队员的一些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冼星海对我父亲说:“你看我的手势,在需要的时候你就使劲晃。”演出的时候,我父亲看着冼星海的手势,使劲在那儿晃——“哗!哗!”,用这种类似镲的声音来制造千军万马和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表演结束之后,冼星海又夸我父亲:“你是运用打击乐的好手。”父亲心里头特别高兴。
  后来冼星海去了苏联,《黄河大合唱》演出任务就落在了我父亲的肩上,基本上都由他来指挥。父亲说,指挥了多少场,演出了多少次,他已经不记得了。但有一次,他记忆犹新。那是给美军军事观察组在延安的一个军事小组演出。演出开始后,前面朗诵的最后一句是,“如果你已经忘记的话,那么你听!”“你听!”这个“听”字一说完,百人的合唱队“嘿哟”一声响起,把那几个美国人吓得蹭地从地上站了起来,问怎么回事儿!可见那时候前辈的这种精神面貌。
  这次捐赠的这些文物都非常珍贵。比如说有一个工作日记,是1940年12月至1945年3月我父亲被派到陇东去采风的时候写的工作日记。日记里边记录着哪首歌谁唱的、怎么唱的,也清楚地记录着他怎么和老乡接触的过程。这些文物就是我父亲在延安7年的生活经历。特别是毛泽东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毛主席号召大家走出小鲁艺、走到大鲁艺,跟老百姓结合。父亲在延安7年的积累是对1954年创作《春节组曲》的一个积累。
  在延安7年,特别是到陇东去采访,对我父亲来说非常重要的体验,他怎么跟老乡、怎么跟老百姓一起闹社火、闹秧歌儿。春节下着小雪,大家踩着“嘎吱、嘎吱”作响的雪,打着火把,这个塬看着那个塬,火把在转着……他一说,我就特别有共鸣。因为我也在延安插队过,过年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这个村子在闹社火,对面的塬上也在那儿闹社火。这种感觉就是我们两代人对延安的情怀。
  这次活动,我特意跟我儿子说,你一定要跟我去感受一下,我希望把这种情结让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下去,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延安精神、鲁艺精神。
  李奥利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延安,来到鲁艺,来到爷爷当年生活学习的地方,触动很大。这两天参观了枣园旧址、鲁艺旧址,还有延安文艺纪念馆。实地参观和我以前在书本上学习到的、在网络上读到的东西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触动很深。参观完枣园革命旧址之后,走在路上我就一直在想,现在每一个人每天都在追求个人的愉快和幸福,那时候革命者他们个人的愉快和幸福是从何而来的?
  李奥利接着说,我看到枣园旧址里边,革命家的物质生活是非常单调、非常艰苦的,每个房间都是最基本的一些家具。我思考之后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那一时期那一代革命者他们获得人生愉快和幸福的来源有三点,第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二是对前景的憧憬和乐观;第三点就是忘我的工作。他们就是从这三点中得到了幸福和愉快。这次来延安的参观学习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去思考一些关于人生道路的一些问题,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好延安精神、鲁艺精神的传承人,承续爷爷、父亲他们的延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