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院工作人员为当事人提供咨询(资料照片) 通讯员 刘涵雨
金秋十月,圣地延安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苹果购销旺季。
“法官到果园里手把手教写合同,面对面为果农和果商调解纠纷,咱心里可踏实哩!”在苹果之乡洛川县,刚刚收到货款的果农李延军一边享受丰收的喜悦一边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上门服务的“苹果法庭”。
案件从“立不立”到服务“好不好”,群众从“多次跑”到“一次都不跑”,矛盾纠纷从“等判决”到“靠化解”……近年来,延安两级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立足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两个“一站式”建设,打造触手可及的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与日俱增。
“整合+集约”——诉讼服务体验再升级
诉讼服务中心是人民法院直面群众的窗口,也是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关口。
进入延安中院诉讼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休息椅、饮水机、ATM机、自助打印机等各种人性化服务设施静立一旁,墙上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一站式办理服务指南格外醒目。当事人根据提示,拿出手机扫码,即可办理业务;在诉讼引导区,智能机器人与当事人互动、提供法律咨询;在诉讼风险评估设备前,当事人输入案件信息,便可获取案件诉讼风险提示,合理确定诉讼预期;在智能法官留言设备前,当事人随时可录制语音或视频发送给需联络的法官,预约会见时间;在诉讼自助服务区,类案诉讼材料明细、文书模板和打印服务免费提供;在智能材料交换云柜前,扫描身份证,便可实现与法官之间诉讼材料高效、准确、安全流转……
“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是我院新建法院项目的重点和关键,现在新建成的诉讼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其中诉讼服务功能区1334平方米,设立案庭和信访接待大厅,整合了自助立案、跨域立案、案件诉前分流、案件诉调对接等12项服务功能,配备工作人员20余名,可以实现一站式满足涉诉群众的司法需求。”延安中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立案庭庭长赵伟介绍说。
延安法院还集成各类资源,推动诉服中心便捷化、普惠化:引入第三方保险公司进驻诉讼服务中心,为诉讼保全提供担保服务;制定法官接访制度,集中在诉讼服务中心会见诉讼参与人,会见全程录音录像留痕;深化“院长公开大接访”活动,领导班子成员每周轮流驻信访大厅接访……
“不仅环境好、服务好,更重要的是比以前方便了很多,我今天有两件事,一个是立案,另一个是约见法官,以前要跑两个地方,现在都在一块,一早上就办好了。”9月23日早上,在延安中院诉讼服务中心办事的律师刘某感叹道。
据悉,2019年以来,延安两级法院全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现代化、集约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10个基层法院诉讼服中心已基本完成提档升级,均可提供一站式办结的集约化服务,全面提升群众诉服体验。
“互联网+科技”——诉讼服务质效再提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本案适用于简易程序,依法公开开庭审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塞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两起盗窃案件。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开庭,法官、公诉人和被告人三方是通过“云上法庭”系统,以手机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了庭审。
诉讼业务走上“云端”是延安两级法院依托“互联网+科技”提高诉讼质效的重要内容。
2016年以来,延安法院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留言互动,到全部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开通网上立案、网上跨域立案,再到大量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全国法院统一送达平台、全国移动微法院等网络平台,再到现在,导诉、立案、交退费、保全、庭审、调解等全部诉讼业务实现“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真正让司法为民驶入了“快车道”。
据了解,在因疫情防控诉讼服务中心关闭期间,延安两级法院坚持“线下办公暂停,线上服务不停”,网上审查立案162件,跨域审查立案16件,在线庭审79件,在线调解177件,接受当事人线上咨询2974人次,诉讼服务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新+融合”——矛盾纠纷化解更“多元”
延安是人民优良司法传统的发源地,也是“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机制的诞生地。
面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公平正义需求多元,如何提升解决纠纷和服务群众能力水平?如何让“两说”机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延安法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家住甘泉县长青区的张某,因要独自一人承担单元楼房顶维修费而怒诉楼内十家住户,原告心中有气,被告亦心中有怨。老调解员樊九平在深入了解后,得知因住户们设置的“楼长”制度被取消,张某曾带头不缴纳大修费用而自酿苦果。樊九平将原、被告全部约在法院调解室,组织召开了一场座谈会。深入浅出地分析矛盾根源,提出“恢复楼长制度,补交所欠十年的大修费用”的解决方案,获得原、被告的一致同意。
调解员樊九平,原是甘泉县桥镇村的村支书。他“草根气息”浓厚,因为人公道且善于化解矛盾,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樊公道”。
今年4月,“樊公道”受邀“进驻”甘泉法院,参与诉前调解工作,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参与调解案件86件,其中调解52件、调撤32件。
一个个矛盾化解、一次次握手言和,背后是延安法院对“两说”机制的创新实践,更是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探索。
——塑造“两说”新格局。推动党委政法委将检察官、警察、律师、特约调解员及各类调解组织纳入“说法”主体,扩大“说法”主体;将“说事”内容由矛盾纠纷延伸至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公共事务管理、社保评定等领域,拓宽“说事”范围;将“两说”机制由村、社区扩大至辖区石油煤炭企业及学校、医疗、林果业等领域,拓展“两说”平台。目前,全市“群众说事室”已达2600多个,加上广大人民调解员和驻村包联干部,为多元化解纠纷、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调解前置、速调对接机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诉调对接推进特约人民调解进法院工作的意见》,在物业、保险、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形成多元化解纠纷合力;联合司法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公证参与人民法院司法辅助事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公证机构参与司法辅助事务和律师参与化解涉诉信访案件机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金融纠纷化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融合家事审判、少年审判改革。联合关工委、妇联建立家事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对涉及离婚、继承、赡养、抚养等家事纠纷先行委托妇联调解,2019年,全市家事案件调解率为71.9%。少年审判改革试点法院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建立社会调查机制,邀请被告人亲属、学校老师和社会公益人士等参与法庭教育,使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挥新效用。
实践是创新探索效果的最好证明。
去年以来,延安3个基层法院受案数总体下降、延安中院及2个基层法院案件增幅在10%以内,其中,子长市法院杨家园则法庭在村委会设立工作室,法官及时下村“说法”,法庭全年受案68件,仅占全院受案数的2%。
2019年,全市法官指导人民调解1958案,委派委托调解3815案,大量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其中,志丹县灵皇地台社区群众对物业管理不满、多次上访,社区联系法官与居委会组织群众协商制订物业管理方案,100余件物业纠纷未出社区就得以解决。
甘泉县法院超前谋划服务保障雨岔大峡谷旅游产业发展举措,及时成立“大峡谷景区巡回法庭”,在景区设立法官工作室,现场解决游客诉求,受到游客一致好评;富县、洛川、黄陵、甘泉、宜川法院每年在苹果销售时节,专门派出“果业纠纷巡回法庭”,分别进驻苹果交易市场,发现纠纷及时介入、现场调解,去年化解苹果购销合同纠纷293案,涉及案款2588.3万元;地处油区的志丹法院成立“能源巡回法庭”,预防化解涉油矛盾纠纷,严厉惩治涉油违法犯罪,为全县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前移解纷关口、延伸服务触角、下沉力量资源,把司法触角延伸至每个行业、每栋楼宇、每户家庭……延安法院新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正在这发片古老的红色热土释放着独特魅力。
“人民群众有什么样的需求,人民法院就努力提供什么样的司法服务。”延安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康天军介绍说,“我们将持续推进法院‘两个一站式’建设,加快形成符合延安实情、满足群众期待、体现司法规律的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为延安奋力实现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