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文振 李江龙
“进入新时代,宜川公安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要充分发挥公安主力军作用,积极调动群防群治力量,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改革驱动、创新引领,以种好‘责任田’的理念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推动警力向派出所下沉,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社区(村组)前移,探索一条适应宜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县域社会治理之路。”宜川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荆永恒说。
“夜间大巡防”+“三警联动”,筑牢社会治安铜墙铁壁
“门口有监控探头,路上有警察巡逻,小区有专职社区民警,节假日里特警巡逻不断,民警挨个入户走访,路上还有交警巡查,白天见警察,晚上警灯闪,让我们感到很安全、也很放心。”家住宜川县丹州街道办凤翅山社区的刘春梅对自己的平安获得感很满意。
刘春梅所说的,实际上是宜川县公安局为进一步深化县域社会治理正在全面推行、全力推进的“雪亮工程”“夜间网格化大巡防机制”和“三警联动”应急响应机制。
近年来,宜川县公安局秉持科技强警的理念,不断推进“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的转型升级,加快“雪亮工程”建设进度,截至目前,在全县各乡镇安装“天翼看家”监控点位859个,接入公安视频监控平台596个。对110指挥综合监控平台进行再升级再改造,目前,全县已建成公安视频监控探头199个,卡口103个,安装人脸识别系统19套,全县社会面视频监控达2507个,视频监控由城区重点部位向各大场所、店铺和农村延伸,城区主要部位、路段视频监控全覆盖。
为进一步推进平安创建,宜川县公安局坚持把巡逻防控作为强化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创新推出了“夜间网格化大巡防机制”,将城区划分为9个网格,在有效整合警力的基础上,进行分组编队,每日夜间由局领导分头带队,深入网格区域进行巡逻,进一步提高见警率、管控率,有效震慑违法犯罪活动,提升群众的安全感。
“以前总觉得特警离我们挺远的,但现在特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街小巷、咱老百姓的生活中,让我们倍感安全!”人民群众的认可是公安民警不懈坚持的最大动力。
10月1日,是中秋、国庆假期的第一天,位于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交界的黄河壶口瀑布迎来客流高峰。为了确保游客安全有序参观游览,宜川县公安局及时启动“三警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巡警、治安警和交警三警联动在县区主要街道、路口,对过往车辆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三警联动,旨在打击违法、维护交通,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道路交通的平安畅通。为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警务效能,在重大节点,我们多次组织巡警、治安警和交警开展联合行动,严厉打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严查安全事故隐患、严控重点车辆,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宜川县公安局政工室主任李江龙说。
“一村一警”,筑牢基层防线,让“警务”更有温度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用我跑路,也不用我费心就拿到了户口本。”9月28日下午,手里捧着崭新户口簿的袁刚子脸上笑开了花。
袁刚子家住宜川县丹州街道甘义沟行政村,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在全村进行二代身份证联网核查时,他的户口被漏登,成了“黑户”。今年,宜川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在摸排走访中,了解到在县城羊泉沟砖厂打工的65岁老人袁刚子,因一直未进行户口登记,导致老人既没办法办理合疗,也无法享受国家的其他各项惠民政策。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李文静多次前往袁刚子老人打工砖厂和户籍所在地进行走访核查,最终查证落实了袁刚子老人个人的户籍信息,并为其办理了户口本。面对老人的一再感谢,民警们却说:“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这是宜川县公安局推行“一村一警”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
实践证明,平安建设的问题集中在基层,平安建设的坚实力量扎根在基层。宜川县公安局扭住“以民为本”这一根本导向,借鉴“枫桥经验”,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全力推进“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并成立了由县政府副县长、局党委书记、局长荆永恒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政委曹进任副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为成员的“一村一警”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这一机制落到实处、做到深处、抓在细处。
“一村一警”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将机关警力全面下沉至村组、社区,结合公安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民(辅)警在走访过程中既要充当好情报信息的“采集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更要做好治安防范的“组织员”、法律政策的“宣传员”和便民利民的“服务员”;既要能深入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充分调动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服务好群众,把群众工作做好,进一步拉近警民关系,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支持率。
在宜川县公安局党委的持续推动下,宜川公安“一村一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截至9月底,宜川县公安局在开展“一村一警”工作过程中,共采录基础信息5200余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3余起、开展法律宣传170次、提供便民服务422次。宜川百姓戏称民警为“村警”,对“村警”的工作认可率达97%以上,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达98%以上。“村警”成了宜川街头巷尾、村里村外的一道“村景”。
“公安+N”,联动调解融情法理于一体
近日,宜川县公安局秋林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宋家村两村民因果园道路交通问题发生纠纷,希望派出所能够出警。
所长王晓杰接到报警后随即带领民警前往宋家村。到了宋家村,双方当事人都是一肚子的“冤屈”。事情起因是宋某与宋某某两家的果园紧挨,为“地邻家”,宋某家的苹果成熟后要运送出去,必须经过宋某某家的苹果园,而宋某某家的果园内又没有道路,宋某运送自家苹果经过宋某某的果园不仅要占用宋某某的地而且会伤及其苹果树,双方因此发生矛盾纠纷,虽经过村委会多次调解但问题仍未能解决。了解情况后,为防止矛盾继续升级,秋林派出所所长王晓杰随即与双方当事人进行面谈调解,但当事人始终各执一词,且均不愿做出让步,致使调解一再陷入困境。
面对这一情况,秋林派出所立即启动“三级联调”调解机制,由宋家村委会、秋林镇政府和秋林派出所三方组成调解小组,前往双方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通过村委会讲情理、镇政府干部讲道理、派出所民警讲法理的调解方式,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调解只是手段,化解矛盾才是目的。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小事拖大。”宜川县公安局秋林派出所所长王晓杰说。
针对疑难、复杂、久调不决、久访不息的矛盾纠纷等问题,宜川县公安局立足辖区实际情况,借鉴“枫桥”警务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公安+N”联调机制,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着力提升宜川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据秋林派出所所长王晓杰介绍,“三级联调”机制是在县局推行“公安+N”联调机制的基础上,秋林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探索创新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由“政府包村干部、基层两委成员、派出所民警”三方组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小组:基层干部讲情理,以情感化,充分发挥同村邻里关系进行说服;政府包村干部讲道理,以理服人,从社会规范、道德价值上进行疏导;派出所民警讲法理,重在以法说事,从法律法规上进行教育。在具体矛盾化解中,一般性矛盾纠纷,由村委会现场调解,做到“小事不出村”;不能现场调处的矛盾纠纷,由村干部、村委会、德高望重的村民进行调解;可能升级的矛盾纠纷由村委会上报至派出所,启动“三级联调”工作机制,析之以法,讲清利害,提升调解质效;可能引起群体性上访的矛盾纠纷以及影响到辖区治安大局稳定的矛盾纠纷,提前介入调查,及时汇报镇政府,多部门联动,综合施策,就地解决,解决“矛盾不上交”。
自“公安+N”联调机制建立以来,全县累计化解各类疑难复杂矛盾纠纷30余起,做到防范在前,化解在早、处置在小,有效预防了各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以实际行动促使“枫桥经验”在宜川公安落地生根。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刻学习领会‘枫桥经验’,并不断丰富发展‘枫桥经验’,把‘枫桥经验’和‘延安精神’‘平安延安’创建等紧密结合,坚持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打造‘平安宜川’,全面促进全县和谐稳定。”荆永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