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小额信贷惠民生
——志丹县双河镇依靠金融扶贫助力小康建设
    ●田树光和他的养牛“事业”
    ●刘长银的幸福家庭
  通讯员 高庆荣 记者 王锋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志丹县始终将金融扶贫作为重要支撑点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在金融扶贫工作中,近年来,志丹联社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28笔775.1万元,其中双河镇信用社发放65笔210万元,占全社扶贫贷款总额的27.1%。“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大各类扶贫贷款的发放力度,努力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志丹县的扶贫工作添砖加瓦。”双河镇信用社主任韩晓霞介绍。
  据了解,志丹县小额扶贫贷款获贷率、使用准确率、偿还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金融扶贫绩效显著,有力撬动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全县小额扶贫贷款分别由志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中国邮储银行志丹支行、志丹民生村镇银行3家银行承担,共注入财政担保基金1000万元,按季足额及时拨付贴息资金271.1万元。共投放小额贷款562笔2076.58万元,累计还款1826.82万元,占比为87.98%,没有出现逾期现象。
  A“小额信贷”做支撑 发展产业有信心
  刘长银、刘金英夫妻二人是双河镇李家湾村建档立卡户,2008年,在建的9亩苹果园因资金投资和技术管理跟不上,导致果树长势很不景气。2017年以来,在帮扶干部的带动下,双河镇信用社为刘长银、刘金英夫妻二人“免抵押、免担保”贷款1.5万元用于苹果产业发展。2019年,9亩果园的收入由之前的四五千元增加到了5万余元,还成为双河镇产业脱贫示范户。
  靠着信用社贷的1.5万元贷款,刘长银一家给果树上肥了。“苹果去年还卖了5万元,我们挣下钱今年把1.5万元贷款给还了。”刘长银信心满满地说。
  夫妻俩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光景还挺好,吃得好,穿得也好。”
  “脱贫只是第一步,致富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刘长银的这句话,代表了更多贫困户的心声。
  家住双河镇吴家湾村的田树光也是建档立卡户,妻子和女儿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近几年,根据他的发展意愿,由镇村干部协调帮助,贷款5万元发展了养牛产业。目前,他的养牛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可观,5万元“小额信贷”今年也按期归还,这不仅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还有效改善了家庭生产生活条件。
  “我是2015年买了12头牛,不断繁殖,去年依靠卖牛的钱把小额贷款都还了,现在只剩下13头牛了。以后把这群牛一直养好,光景就会越来越好。”田树光在说此话时笑得很是踏实。
  B建立守信机制 搭起群银“鹊桥”
  贫困群众诚实、勤劳、守信,信用评价体系也是打消银行发放贷款的最大顾虑。镇村干部通过多种监督引导方式,架起贫困群众与银行之间的“鹊桥”,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获得扶贫“小额信贷”来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双河镇李家湾村村支部书记王社满说:“2017年以来,我们村上一共有8户贷了26.5万元小额贷款,全部用于苹果产业和养殖业。贷款给我们村贫困户产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说政府帮助,我们也要守信,基本上都按期还回。”
  “目前,我们村共有建档立卡户17户38人,享受‘小额信贷’的有10户32.5万元。为了将资金用在刀刃上,防止建档立卡户抱有侥幸心理,将钱乱花,我们时时跟踪指导他们发展产业。目前除去2户“五保户”,我们剩余15户建档立卡户做到了产业全覆盖,真正让他们达到了有产业、能致富。”双河镇吴家湾村第一书记郭印龙说。
  金融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双河镇按照有关工作规定要求,成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双河信用社,面向有能力、有条件发展产业,但缺乏资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3~5万元“免担保、免抵押”的扶贫全额贴息贷款,努力让贫困群众依靠金融谋发展、促增收、奔小康。
  “今年是我镇扶贫小额贷款到期还款年。镇村干部与双河信用社密切配合,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贷款收缴工作,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诚信意识、信用意识、按期还款。截至目前,我镇62户202万元贷款到期已经全部还清。”双河镇副镇长白正鹏说。
  不仅如此,为了让扶贫“小额信贷”真正发挥好“贷动”作用,双河镇信用联社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夯实信用社、镇村干部两级联手包抓责任,不断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多渠道投放涉农扶贫贷款,全面促进脱贫攻坚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