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其乐融融 ●“父子俩”干完活回家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夏蓓蓓
傍晚时分,乌云压着山边往湫塬村卷来,眼看一场雨就要来了。在果园里干活的陈万明把衣襟紧了紧,看着不远处给果树刮腐烂的郝以平,喊了一声:“郝叔,回吧,变天了。”
“再刮两树就把这一行弄完了,我再干会儿。”75岁的郝以平身体还硬朗,头也没回地应道。
陈万明收拾了锄头,把挂在树上的外套给郝以平穿上:“太阳一下山就冷了,不敢感冒了。”
一股风卷着黄土袭来,吹得陈万明眼睛都睁不开,他拉着郝以平就往回走:“莲红(陈万明妻子)把饭都做好了,咱爷俩喝上几杯。”
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说边笑,像极了一对父子。
晚饭吃罢,郝以平有些微醺,回到自己的房间后还在感慨:“14年了,万明把我当亲爹待呀!”
被褥是“儿媳妇”莲红缝制的,保暖衣是过年的时候“孙女”茜茜买的,兜里的钱是“孙子”志刚给的,啥时候志刚结婚了,我就能抱上“重孙子”了,嘿嘿……老郝想着他的小幸福,迷迷糊糊的快要睡着了。
一喝酒,前尘往事就像老电影一样,一件件地涌上心头。
1 万明给了我一个家
18岁那年,郝以平还是“小郝”的时候,随着母亲和弟弟,跟着逃荒的队伍一路从山东走来,在富县北道德乡寺儿河村落了脚。
川塬相间、地广林密、民风淳朴,满山的野果、秋收的粮食、乡邻的馈赠,让初涉人世的郝以平将这里视为“福地”。6年后,母亲和弟弟返回山东,而他却选择留下来,这里的风土人情已让他无法割舍。
郝以平一生未婚,年轻时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邻居陈家夫妇看他一个外乡人无依无靠,便常常照拂,做下稀罕吃食了便让儿子陈万明爬到墙头上叫他——“郝叔,吃饭了!”
陈万明脆甜的童音在“小郝”听来有如天籁。
“小郝”老实腼腆,受人恩惠就记在心里,一有空闲时间就帮陈家干活,带着陈万明弟兄几个砍柴、放牛,漫山遍野地玩。一来二去,“小郝”成了陈家的“自家人”。
1996年为了便于群众生产生活,湫塬行政村将位于沟底的寺儿河村村民分别安置到塬面上的武庄子、上湫塬、下湫塬三个村民小组。村民们大都搬到了交通便捷、地势开阔的塬上,就留下些故土难离的老人们。
这年,郝以平已经50岁了,渐渐地,无儿无女的老年生活更显孤清,看着住在他家东边的“光棍汉”王有和西边的李秀英、熊尚红老两口,郝以平心下黯然:“就剩下我们这些老骨头了。”
不曾想,陈万明急匆匆地来了:“郝叔,你信得过我,就住到我家,我给你养老送终。”
“万明,你是我看着长大的,咋能不信你呀!”郝以平含着泪收拾行李住到了陈万明家,这一住,就是14年。
郝以平结束了“吃饭胡凑合、穿衣无季节”的“光棍汉”生活,跟着陈万明一家一日三餐、劳作生活。莲红总是把他的衣服洗净熨平,房间拾掇得舒适整齐,孩子们围着他“爷爷,爷爷”地叫着,郝以平的晚年终于体会到了儿孙绕膝的幸福。
郝以平至今都记得陈万明把户口本拿给他的那一刻,在陈家户口本的第4页,赫然写着:郝以平,与户主关系,叔父。想起18岁逃荒时磨烂的鞋子和一双双饿得发红的眼睛——郝以平感叹:这次真的有个家了。
2 万明是个好人
“在我之前,万明还赡养了王有,虽然没住在一起,但是一直在照顾他。”郝以平感慨道,“34年间,万明总共赡养了我们非亲非故的4个人,抬埋了3个,不容易呀!他是个好人。”
王有和陈万明母亲是同母异父的兄妹,有点血缘的“舅舅”。1986年,陈万明赡养了王有,这是他赡养的第一位老人。
年幼时,王有的母亲改嫁到寺儿河村,他随母而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落户,成了“黑户”。年轻时,他帮村里放牛,后来没有牛了,他又因户口问题没有土地,成了“五保户”。
终身未娶的王有性格古怪,有时候犯起倔来,村里人谁的话都不听,只听陈万明的。村里谁给他一点吃的,他舍不得吃,都留给陈万明,即使陈万明结婚生子了,待他仍如孩童。
陈万明搬家后,担心王有生活拮据、孤苦无依,便请他同住,王有又不愿。这以后,陈万明成了沟峁上的“望夫石”——每天一到饭点就站在那里隔沟遥望,看对面“舅舅”家的烟囱是否准时冒烟,以判断王有的生活是否正常。
每隔几天,陈万明就骑上摩托车翻山跨沟、风雨无阻地去看望王有,送些生活用品。老人身体不舒服了,他就送医送药,心里不舒坦了,他就想尽办法让老人开心。
郝以平记得,他帮陈万明清洗摩托车的时候,车身经常都有刮擦的痕迹,他心疼呀,陈万明这是摔了多少跤呀!
2007年是陈万明最难过的一年,4月母亲因子宫癌去逝,5月父亲因心梗去世,8月“舅舅”王有突遭不幸。
那是中秋节的前两天,陈万明一大早就杀了一头猪,收拾完就去集市上卖肉,路上遇到王有坐在街边晒太阳,便邀他晚上来家吃肉。
那天夜里,郝以平陪着陈万明等到十一点还不见王有来,当下陈万明的神色就不对了。
第二天一早,陈万明买了月饼、带了肉,急匆匆地赶到王有家。门开着却不见人,桌上的菜早已冷却,锅里还有蒸好的馍,王有可能出事了。
陈万明叫来村里人一起寻找,快天黑时在村外的沟崖下找到王有,可惜早已没了气息。
“舅,醒醒,我给你送肉来了……”陈万明的哭喊在那个黄昏格外凄然。
后来每次去上坟,陈万明总是端碗肉敬献在王有的墓前。
3 “我‘儿子’万明当之无愧” “莲红勤快,要不是她,秀英那个老婆子都能受死。”郝以平指着院子东边的一间房,李秀英和熊尚红老两口生前住在那里。
陈万明两口子把王有抬埋以后就把家里的空房子收拾出来,接回了住在寺儿河村组的李秀英老两口,陈万明说:“不能让他们再像我舅一样有个三长两短。”
李秀英和熊尚红无儿无女,收养了一个女儿,就是莲红的母亲,莲红长到4个月大时,母亲不幸病逝,父亲一走了之,剩下莲红和“外公外婆”相依为命,直到4岁时才被父亲接走。
这样说起来,陈万明和莲红还是青梅竹马。长大后,“外公外婆”对莲红说,陈万明是个善人,值得托付终身,就这样他们走到了一起。
李秀英老两口搬来以后,家里除了两个孩子,还有三个老人要照顾,陈万明和莲红更忙了,可从不听他们抱怨,却常说:“这下一家人在一起,心里更踏实了,吃饭都觉着香。”
吃得香的不仅是陈万明,莲红做的每顿饭菜都软烂可口,让李秀英老两口每每都觉得温情暖心。
可惜,熊尚红才享了两年福,2009年4月的一个清晨,突发脑梗去世。同年,李秀英因脑溢血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4年,莲红每天喂饭、擦洗身体、洗衣服,事事不落。冬天的棉裤备好几套,换不过来就在炉子上烤,从来不让李秀英穿湿裤子。
刚开始,李秀英还能说话,就常跟郝以平念叨:“苦了我们莲红了。”
2014年3月,李秀英难抵病魔侵袭终随老伴而去,出完殡,莲红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仿佛在找什么。
“外婆在世时,身体好的时候是我的帮手,农忙时从果园回来还能吃上她做的热乎饭,病了以后她就是我的伴儿,陪我说话,现在走了,我这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莲红喃喃地说,郝以平默默地陪她站在院里。
34年,王有走了,熊尚红和李秀英也走了,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因陈万明而老有所依,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幸福的。
2019年12月27日,陈万明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孝老爱亲好人”。郝以平觉得,“我‘儿子’万明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