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张智发:
脱贫后,我还要过一回当老板的瘾
    ●张智发的西红柿喜获丰收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吕焕
  在延川县2020年“最美笑脸·脱贫故事会”摄影展上,依靠大棚种植得以脱贫致富的张智发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
  张智发是延川县贾家坪镇刘马家圪塔村人。自从开始发展大棚产业,他的光景是一日比一日好。如今已入深秋,张智发正忙着将成熟的西红柿摘下装筐,看着一颗颗又大又圆的西红柿即将卖出去,张智发的内心既喜悦又感慨。
  “以前从年头忙到年尾,省吃俭用,满打满算还挣不到2万块钱,根本不够花,更不能让爹娘、孩子过上好日子,活得真叫个憋屈。”提起往事,张智发不禁黯然伤神。
  在他的记忆里,自家的日子曾经一度处于借债、还债、再借债、再还债的循环中。而作为全家唯一的劳动力,张智发一直拼命在外打工,想靠着自己年轻的臂膀与生活抗争,但情况却并没有因此好转,一年下来不但攒不下钱,还没法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他的家庭始终没有挣脱贫困的泥沼。
  然而,自2015年延川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张智发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为了切实帮助村民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刘马家圪塔村帮扶干部经过多次走村入户调研,了解村情民意,最终确立了整村以发展大棚产业为主的总规划。“考虑到人年轻,又勤快,我们就做思想工作,建议他也回村务大棚,比打工肯定强。”该村第一书记贺世杰说。
  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没有种植经验、缺乏启动资金,张智发对于回村种植大棚,始终顾虑重重。
  “没技术咱慢慢学,没经验咱慢慢积累,县上经常举办技术培训班了,只要你肯学,有的是机会,还有省市专家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给咱实地指导了,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在帮扶干部的多次劝说下,本着“穷则思变”的思想理念,张智发终于回村搞起了大棚种植。
  刚开始,在亲戚朋友的资金支持下和帮扶团队的多方协调下,张智发承包了两座大棚,开启了他的大棚种植生涯。第一次种植大棚,他选择了当地人最受欢迎的小瓜。然而,正当张智发为结出的小果实满心欢喜时,他的小瓜却得了白粉病,几乎半棚都烂死在地里。这让张智发一时间不知所措、灰心极了。在帮扶干部的多次安慰劝说下,他虽然还在忧心已经“牺牲”的小瓜,但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开始积极学习技术,每日悉心照料着存活的小瓜……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智发终于盼来了小瓜成熟。
  “虽然小瓜烂了那么多,我还收入了2.8万元呢。”看着自己的辛勤劳动终于换来了回报,张智发更加有了信心。
  于是,在2017年的时候,他又承包了一座大棚,而且增加了种植品种,有番茄、辣椒、小瓜、西瓜等。这一次,他汲取经验,认真参加县里组织的种植技术培训,虚心向县农业局、蔬菜站技术员以及村里有经验的老农学习,及时整地、施肥,科学打垄、覆膜,将3座大棚打理得井井有条,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棚棚、一茬茬瓜果蔬菜均喜获丰收。
  然而新的问题再次出现:单纯依靠传统的市场零售方式,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收获的果实卖出去,大半年的辛苦成果极有可能再一次烂到棚里、化为泡影。听闻张智发的烦恼后,帮扶干部便开始多方打听协调,积极为他联系批发商进行上门采购,还帮助他建立了微信销售群。这一年,张智发收入了7万多元。
  “赚钱后,我就还了亲戚朋友的钱,还买了一辆车,既能卖菜又能家用,方便得很。”张智发做梦也没有想到,短短2年时间,自己就开上了新车,幸福的日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如今,张智发不仅成功摘掉了“穷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之星、种植大户、技术能手,他的大棚产业不仅形成了规模,还有了稳定的客户,甚至都不用去市场零售了。闲暇之余,他既能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能陪伴妻儿,日子过得好不自在。
  然而,成绩和荣誉面前,张智发并没有骄傲,而是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明年我打算再承包上10个大棚,雇人务棚,我就专门搞技术指导,也当一回技术员,过一回当老板的瘾,嘿嘿……”说起未来规划,这个憨厚的陕北后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眼神里满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