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佛与弟子造像 ●现在世佛与弟子造像 ●过去世佛与弟子造像 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有一座广为人知的石窟——钟山石窟,它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敦煌”。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市安定镇钟山南麓,距延安110公里,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公元365年—371年),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距今1600余年。
在现存的5个有造像石窟中,民间匠师以娴熟的雕刻技艺,丰富的艺术想象,塑造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诸佛、菩萨、罗汉以及供养人的形象,为人们描绘了佛国的大千世界。在主窟中,匠师们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热情,创造了一批艺术佳作。中央佛坛的三尊主佛造像,神态慈祥自然,眼神或下视观鼻观心,或平视关注众生,具有一种摄人心魂的魅力。三尊主佛身材比例适度,造型准确,衣纹流畅,刀法圆润老到,充分表现出佛的法相庄严与宽容大度。观音大师和两尊菩萨立像,头饰衣着华贵,面庞丰满俊丽,身材苗条,曲线优美,显得婀娜多姿,宛如宋代贵妇形象。阿难面相俊秀,表情姿态贤良温顺,迦叶面带忧思,瘦骨嶙峋,苦行僧的形象呼之欲出,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四壁的菩萨、罗汉小雕像中,也不乏精品。东壁的《太子涅槃图》,把众弟子仰面嚎啕、俯首饮泣、无限怀念追思的不同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南壁的十六罗汉或持法器、或结手印,表情或笑或怒、或沉思、或威严,生动传神,各有千秋。石窟中的自在观音造像以其分布之广,艺术水平之高也引人注目。观音头冠富于变化,侧身斜坐,一腿屈拱扶臂,一腿自然垂于宝座前方,悠然自得之态溢于壁外。即使对于佛座的狮子、力士,匠师们也着力刻画,一丝不苟。释迦佛座下的力士肌腱突起,内力外张,双目炯炯,神情兼备,与其相邻的几尊护法狮子也神态各异。佛座的雕刻装饰不厌其繁,极其精工,显得富丽堂皇。钟山石窟显示了宋代陕北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陕北宋代石窟的代表作,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钟山石窟开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前后。一说建于东晋太和年间。(见明隆庆三年《孙公重修万佛岩寺记》碑)北宋治平四年四月,安定堡信士张行者偕王信、薛成、冯义、孙友、孙玉等人完成石窟寺主体工程,初名“万菩萨堂”,并在窟顶刻铭以记其事。刊书人雷泽,刻字人李温立。
北宋熙宁五年至北宋靖康元年(1072年-1126年),当地驻军官兵、官吏及百姓信士,先后或捐资雕窟内小佛龛,或为佛菩萨妆彩,石窟规模初具,内容臻于充实完善。其后,更名“大普济禅寺。”
金太和四年(1204年),僧人宝演维修大普济禅寺。其后,“中间迭毁迭兴,莫能详考。”(见明洪武十九年《重修大普济禅寺记》)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高僧龙泉禅师与乡民会首洪恽檀那主持,“兴心修葺,钟楼、桥道、殿宇、堂厨、蓝丈、龟头,妆銮彩画,经乎数载,渐以成焉。”(至元二十五年《重修大普济禅寺记》)“惟勤经营几十寒暑,而殿庑、三门岿然并立,栖钟之楼,庋经之室,香积之厨,华灯幡幢,种种修饰,逐为陕右名刹焉。”(明洪武十九年《重修大普济禅院记》)至元二十五年完工,寺院规模大增,有山门、钟鼓楼、藏经图、佛殿、僧舍、厨灶等。龙泉禅师长期在此住持授徒,徒子徒孙广布陕北各地,龙泉禅师遂成为陕北群僧之祖师。此后,“未五十年而兵兴众散,师法昉遁迹终南。”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法昉禅师由终南山避兵难归来,“仰视故山,虽幸存不毁,而颓垣坏字,震凌甚矣。乃悉衣裓之赀,会财施之委,伐木以椽,陶甓以覆,或因或新,克完厥构。”于明洪武十九年完成维修工程,并勒石纪铭(明洪武十九年《重修大普济神寺记》)为保护石窟,洪武十六年(1383年)僧人法昉“构楼三楹第,规模卑狭,惟开中洞门,东西二洞门以土石填之内焉。”(明・嘉靖四年《重修大普济禅院万佛岩楼记》)修石窟保护大殿三间,并封堵石窟两侧洞门,唯留中门。
明嘉靖四年(1525年),信士李璧四方化缘筹资,在僧人凝深、凝朗协助下,重修石窟保护大殿,增建至五间,“楼有五楹,东西又益以二半楹,崇五丈。”(《重修大普济禅院万佛岩楼记》)是年,建成万佛岩塔。工程由住持僧人凝会主持,开工于嘉靖癸未(1523年)七月,落成于第二年七月,形制为六边六角楼图式砖塔,共5层,高14.08米。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蒙古鞑靼部扰安定县,焚寺院,仅存石窟。“嘉靖庚申北虏入寇,兵燹残荡,唯孑然一岩洞而已。”(明隆庆三年《孙公重修万佛岩寺记》)明隆庆三年(1569年),安定信士孙二守重修寺院。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增建西方胜境殿九楹(见大明万历庚戊《新建西方胜境碑》)。
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万佛岩塔(见塔铭)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石窟保护大殿和钟鼓楼,见于《重修万佛岩鼎建钟鼓楼记》碑。乾隆八年(1743年),僧人妙真主持重修萧寺宫中殿,该寺始建年代失载。此次重修前,妙真已三次维修《重修萧寺碑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邑人太学生刘汉初捐资并募捐,重新为石窟造像妆彩,“大千世界还本来面目,依然丈六金身。从此土木形骸遂化光明,宝藏琉璃法相永固,金碧辉煌。”(《重装万佛岩金容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山门外石牌楼。此牌楼始建于雍正间,乾隆间重修时留有“乾隆戊申”题刻。
清嘉庆五年(1800年),僧人重修萧寺宫正殿、两庑。清道光八年(1828年),僧众重修萧寺宫正殿两庑,创建山门及正殿挑檐。工程始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落成于道光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萧寺碑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僧众在石窟寺东候家洼为萧寺宫住持松岩禅师建浮图塔。清末至民国,石窟寺、萧寺宫有僧人主持寺院事务。建国以后,僧人间有间无。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投资千万元对钟山石窟进行维修,使钟山石窟更加完整。钟山石窟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延安四大石窟之首。1986年11月子长县钟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成立,1988年1月13日钟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