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鍑 ▲ 青铜釜 ▶青铜鍑 汉字中的“釜”和“鍑”表示同样功能的一种器物,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只是在造型上略有不同:釜身呈圆形,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鍑身为椭圆形,口沿上有立耳,方便系绳搭挂在马背上携带,同样为圆底,但底上带有鍑足,一般呈喇叭形,以承受鍑体,起稳定作用,直接放在柴火上即可使用。
这两种器物,分别代表了中原农耕文化及草原游牧风格。在延安地区,这两种风格器物都同时存在,因为这里属于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汇地带。从自然地理环境看,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内蒙古草原,处于黄土高原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陕北既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争夺前沿阵地,也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大约战国以后,陕北地区既有华夏族人居住,同时先后有白狄、匈奴、稽胡、鲜卑、党项等民族在此生息繁衍。由于胡汉之间巨大的物质与文化差异,北方草原民族不断南下,历史上延安战乱不断,并出现过几次大的民族融合高潮,分别为商周时的戎狄;秦汉、魏晋时的匈奴和唐宋时的党项羌。这种多民族的杂居和交融的结果,使草原文化以其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相融汇。因此,陕北文化既在许多方面与中原文化有相同相似的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迥然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陕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可以说,在人类文明的演变中,草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为中华文明输送着养分,并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农耕和游牧,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凝聚力和独特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