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延安全面落实产业脱贫全覆盖——
蜂农们有了“甜蜜”事业
华夏时报记者 王晓慧
  深秋的阳光,温暖而灿烂,洒照在延安市宝塔区姚店镇谭家湾村史志岗家窑洞前的大院里,69个蜂箱被整齐地码放在院里最向阳的位置,并且盖着厚厚的棉被,时不时有蜜蜂从蜂箱孔飞出,在阳光下扑闪着金黄色的翼纱。这些,都是史志岗的宝贝。
  62岁的史志岗,三级肢体残疾。早年间患上了股骨头脱位的疾病,不过,虽然疼痛但不影响劳作。2013年,史志岗又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一下子瘫痪在床,这对于原本就靠几亩薄地过活的史志岗一家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那时候,每天的状态都特别差,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家里的那点地就靠爱人打理,年头好的时候能有那么点收入,年头不好的时候,连化肥钱都出不来,种了一年的地反倒赔钱。”史志岗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那些年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得知史志岗的情况后,2017年,宝塔区残联发放给他蜜蜂2箱,2018年,又发放了蜜蜂4箱,希望他可以借助养蜂站起来。这期间,残联安排高原驿站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李渠赵家沟农民种养殖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通过3年多的时间,史志岗现有蜜蜂69箱,年蜂蜜收入3万多元。
  “如今,我每天坐着就能干活,蜜蜂嗡嗡的,听着都跟唱歌似的。”史志岗乐呵呵地说,明年打算再加大养蜂规模。
  据记者了解,史志岗只是延安市全面落实产业脱贫全覆盖的一个缩影。
  87%的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
  延安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区域,也是一个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延安的减贫工作经历了基本消除饥饿、基本解决温饱和开发式提升等阶段,老区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但是,一些区域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2015年以来,延安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议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八个一批”脱贫工程,举全市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由2014年末的7.62万户20.52万人下降到目前的4981户8544人,累计脱贫19.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2%降至0.56%。
  其中,贫困残疾人由24228人下降到目前的3161人,21067名贫困残疾人实现稳定脱贫,占比约87%,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市区域性整体脱贫。
  针对这部分特殊群体,近年来,延安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突出残疾人的特殊性,把助残脱贫行动计划列入全市脱贫攻坚重点行动之一,有针对性地推动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
  其中,产业帮扶带动脱贫的效果显著。记者从陕西残联了解到,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陕西残联通过实施扶贫示范基地、种养殖业、体彩销售亭、自主创业、辅助性就业等精准脱贫带动项目,建成省级扶贫基地19个,县级扶贫基地20个,辐射带动1246名贫困残疾人发展产业;大力实施贫困残疾人“个性化、量体式”精准脱贫项目,通过实施种养殖业扶持、自主创业扶持、实物扶持、辅助性就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先后扶持贫困残疾人3790人,培训贫困残疾人8208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通过产业实现脱贫。
  而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通过落实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兜牢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底线,实现了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重度及贫困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目标,延安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1%、97%。
  同时,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通过落实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分类施保、为就业年龄段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学生救助、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等措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受益贫困残疾人口1.4万人次,为3.5万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3410户,资助贫困残疾大学生166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428名,为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7939人次,从根本上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甜蜜”的事业助力残疾人脱贫
  作为延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宝塔区在蜜蜂养殖方面的扶贫成绩尤其凸显。据记者了解,2017年以来,宝塔区残联立足区域自然优势和残疾人自身特点,把养蜂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按照“规模适度、严格监管、精品优先”的思路,积极探索发展当年见效、持续稳定的“甜蜜”事业,现已发展残疾蜂农100户,蜂群存栏近2000群,净产值达200万元以上。
  采访到汪占柱时,他刚刚把家里的50箱蜜蜂搬到离家不远的山坳坳里。
  “进入深秋,当外界温度长期低于5℃时蜂群就进入了越冬期,越冬时蜂群处于休眠状态,家里有树比较阴冷,我得给它们找个暖和的地方。”提起蜜蜂,汪占柱像是提及自己的孩子。
  现年45岁的汪占柱,肢体四级残疾,一家4口人,妻子精神二级残疾,无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宝塔区残联经过深入了解,给汪占柱免费发放蜜蜂2箱,让其实际操作,掌握养蜂技术。2018年,根据其养蜂状况,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再次赠蜂10箱。此后,他的生活忙碌了起来,每天认真查蜂、认王、加脾、抖蜂、摇蜜、修脾、装罐、售卖,忙得不亦乐乎,通过一年多的发展,现有蜜蜂50箱,存蜜500斤,年蜂蜜收入2万多元。
  据记者了解,帮扶过程中,宝塔区残联依托高原驿站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李渠赵家沟农民种养殖合作社和山牛扶贫示范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提高养殖蜂农的组织化程度,带动残疾人养蜂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高原驿站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李渠赵家沟农民种养殖合作社通过微信群和经常性入户负责蜂农的日常管理、技术指导、蜂蜜销售等,并根据蜂农分布划分了3个片区,安排具体蜂农“土专家”负责指导蜜蜂养殖。山牛基地代养部分万花镇贫困户残疾人蜂群,让残疾人分红获得收入;同时承担了区残联组织的3次残疾蜂农集中培训和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组织的2次集中培训。
  李渠赵家沟农民种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高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主要向残疾蜂农提供养殖技术,“别看残疾人的身体有缺陷,但学起技术来都特别认真,很多残疾人都通过几箱蜜蜂,最终发展到几十箱甚至上百箱的规模。”
  经过多次试点,残疾人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宝塔区残联还给有积极性的残疾人每户赠蜂3群,坚持“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困难问题,使残疾蜂农经过两个周期养殖,对养蜂中的病虫害防治、摇蜜、育王、分群等技术全部掌握并能独立进行养殖。特别是依靠合作社带领蜂农克服了蜜蜂越冬难题,探索并成功生产出了巢蜜,获得了中国蜂产品协会颁发的优质蜂蜜金奖,推动了养蜂产业向高品质、无公害、高浓度方向发展。
  经过4年的发展,宝塔区残疾人发展“甜蜜事业”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高原驿站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洋槐蜜,但销售渠道还是个问题。”
  就此,延安残联的工作人员表示,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带着残疾蜂农的蜂蜜通过参展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但效果甚微,下一步,在保障蜂蜜质量的情况下,他们会帮助残疾蜂农打造自己的品牌,从而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