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天下第一古钟——宝室寺铜钟
通讯员 罗冬琴
    ●宝室寺铜钟
  在富县太和宫钟楼上,有一口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铜钟——宝室寺铜钟。铜钟铸造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同时,铜钟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梵钟,被誉为“天下第一古钟”。
  铜钟原为宝室寺梵钟,后移到了宝大楼悬挂作报警用。后来,因整修拓宽街道需要,宝大楼被拆除,现铜钟移至富县太和宫钟楼。梵钟又称洪钟、撞钟,是寺庙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法器之一。据说,寺僧撞钟所发之声,有使众生开启心智而破烦恼之功。梵钟和谐肃穆的声音,缓缓地散开,宣告一天的开始或结束。古人对古刹钟声充满了敬意,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对钟声的描绘格外入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梵钟凝聚着中国古代雕刻、书法艺术、音乐、冶铸技术等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宝室寺铜钟为青铜质,采用泥范铸造,由分块泥型拼铸而成。铜钟体型庞大,钟体上铸造有飞天、朱雀、青龙、白虎等图案,图案生动逼真,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堪称稀世国宝。同时,铜钟反映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冶金技术,对研究我国早期铜钟铸造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铜钟钟体浑圆厚实,通高155厘米,口径150厘米。桥型纽,纽高15.5厘米,重约1500公斤。铜钟肩部近纽处镂饰象征佛教清净界的仰莲瓣图案,钟沿为六连弧形。钟体用花蔓草图案间隔为18块图案。从上而下依次分为三层,每层均三面呈斜十字交叉,饰以四乳钉纹的图案。
  铜钟的第一层面铸有飞天。飞天属佛教八部众天神之一,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又称香神或乐神,在佛教中是欢乐吉祥的象征。只见飞天右手托钵,前举过头,脚踏如意云纹,衣带飘扬,翩翩飞舞;第二层铸有朱雀和仙鹤。朱雀作为古代四大神兽之一,被视为祥瑞的神鸟,只见朱雀昂首挺胸,脚踏四朵如意云纹凌空飞翔;第三层一面铸有铭文22行,每行14至15字不等,共计318字。铭文有边栏,但行距及字句间无界格,为阴刻楷书。铭文文词清丽,书法工致,记述了铜钟铸造的缘起、经过、工艺方法、时间及铸钟人,并对佛教教义进行弘扬。另外两面铸有孟章神君青龙和监兵神君白虎,只见青龙翻腾跳跃在五朵如意云纹之间,龙足为三爪。白虎则步步生风,大有成语“龙骧虎步”之意。
  在图案铸造上,宝室寺铜钟既有佛教中代表欢乐吉祥的八部众天神之一的乐神、香神飞天,也铸有道教崇尚的四方护卫神。从实物考证上看,体现了当时唐朝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据民间相传,宝室寺铜钟的铸造过程非常艰难。由于多次铸造不能成型,铸造官张神安纵身跳入熔炉,把自己的肉身熔入其中,铜钟的铸造终得以成功。升入天界后,张神安被封为东海龙王。因此,铜钟在花蔓交汇的地方,都有一具龙头,共计12具。
  铸造成功以后,铜钟声音洪圆悦耳,传递悠远。据传说,身居长安的李世民在皇宫闻得钟音,以为天界梵音,差人查明后命鄜州官员将钟送往长安,铜钟乘车行至鄜州城南两公里处一小山坡时,突然如落地生根一般,任凭如何用力都纹丝不动。押运官无奈回报,李世民只好放弃了调钟的想法,铜钟返回的地方得名“倒回岭”,并沿用至今。
  历经一千多年,宝室寺铜钟不但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重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片赤诚之心。
  1948年,陕甘宁边区卷入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战乱。战后,边区政府开始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时任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十分关心宝室寺铜钟的情况,并指示延属分区领导发函询问。富县县政府负责人接函后,立即亲自调查,证实宝室寺铜钟完好无损,即刻致函林伯渠主席,汇报了铜钟的现状,并请示是否将铜钟运往延安保护。边区政府秘书处复函富县县政府:“兹经(林)主席批示:你处钟鼓楼铜钟,务请加以保护,免使损失或毁坏,不必运来延安。”县政府接到林老的批示后,马上制定了具体周密的安全措施,才使得铜钟能够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