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月,冼星海在延安鲁艺操场上亲自指挥《黄河大合唱》的排练(资料图片) 焦莉娜
“亲爱的妈妈,我是在上海开火后五天离开那素称安逸的上海的……从出发到今天已经整整四个多月了,一百多天的旅程,一百多天的过去,国土又不知沦陷多少,同胞又不知被屠杀多少?……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伟大任务,希望把洪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别了,亲爱的妈妈……为着要生存,我们就得一起努力,去保卫那比自己母亲更伟大的祖国……”
写这封信的人是被毛泽东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时间:1937年12月31日。地点:武汉。
这一年猖狂的日军继侵占东三省后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不到半年,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相继沦陷,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在救亡图存的历史召唤下,国共两党开启了第二次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社会各阶层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冼星海正是奋战在文化救国战线的一位不平凡的音乐家。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苦难的生活伴随他成长,也给予了他音乐的天资,冼星海从小立志要用音乐救国。1929年,冼星海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巴黎学习。异国他乡,他常常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做遍了各种低贱的工作,但这些丝毫不能动摇他求学的意志。1934年,29岁的冼星海如愿考入了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成为高级作曲班的第一位中国人。就在他徜徉在音乐海洋之时,日军进犯祖国的消息时时牵动着他。1935年,冼星海放弃了毕业留校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国,奔走在全国抗战救亡歌咏运动的最前沿。短短两年多时间就创作了五六百首脍炙人口的救亡歌曲。国民党看中了他的才华,以每月200元的高薪请他为上流社会写音乐,但他却选择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每月仅领12元津贴。
延安自由民主的氛围大大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热情,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他创作了四部大合唱、近四部歌剧、百余首抗战歌曲,掀起了边区抗战歌咏运动的新高潮。
1939年春,冼星海的好友、诗人光未然从山西前线回到延安,将自己两次渡黄河创作的一首长诗与冼星海分享。诗人和音乐家的灵感瞬间碰撞,一首歌颂黄河的乐曲在冼星海的脑海中闪现。回到土窑洞里,他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创作。时而躺在床上抱头沉吟,时而用手指敲击桌面哼唱,时而抓起一根小柴棍当指挥棒用力挥舞……仿佛黄河船夫那高亢嘹亮的号子就在耳畔回荡,那裹挟着泥沙的黄河水就在眼前呼啸奔腾,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象征吗?
很快一串串美妙的音符从笔尖流淌……就这样,整整六天六夜,不眠不休,冼星海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八个部分的谱曲。
1939年5月11日,冼星海指挥一百多人在鲁艺的音乐晚会上演唱《黄河大合唱》。当最后一个音符戛然而止的瞬间,人们沸腾了,毛泽东激动地站起身说:“好!好!好!”从此,《黄河大合唱》迅速风靡陕甘宁边区和全中国。听着它,年迈的母亲把儿子送上战场;唱着它,多少人放弃优越的生活奔赴抗日最前线……毛泽东说,一首抗战歌曲抵得过两个师,《黄河大合唱》堪比千军万马,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奉献青春和热血。
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也激励着苏联、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1945年10月,在联合国成立大会上,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用中文演唱了其中的《黄河颂》。新中国成立后,这部经典交响乐更是在国内、国际久演不衰。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已离我们远去,而《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却已然汇聚成为全世界休戚与共、珍爱和平的共同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