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画《投豆豆选好人》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位于延安市区南关街上,占地面积3.98万平方米,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旧址,迎面看到的五孔石窑洞就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旧址。中间最大的石窑洞是当时边区政府办公厅的会议室,里面悬挂了一幅木刻画,它是带我们了解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人民民主选举的重要线索。
木刻源于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图,是世界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木刻版画。通过丝绸之路,木刻画传到了欧洲,影响了一大批的印象派画家。木刻画传到日本后,才有了璀璨的浮世绘文化。
20世纪初,木刻版画在中国新兴,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他就是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先生的大力倡导,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著名版画家珂勒惠支等人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尤其珂勒惠支以反映无产阶级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版画作品,点燃了广大艺术青年心中的火焰,更为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以刻刀为武器的文艺救亡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
延安作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吸引着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而来,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文艺思想。当时延安物资匮乏,国画和油画颜料缺乏,而木刻画仅需要刻刀和木板就能创作,还可以一版多印,更方便当时边区的文化宣传。由此,木刻作为当时最广泛的美术创作方式,迅速在延安传播开来,鲁迅艺术学院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木刻画家。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路线,简约、直观艺术语言表现成为延安时期木刻的基本特点。
我们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旧址看到的这幅木刻画《投豆豆选好人》,是鲁迅艺术学院的肖肃创作的,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在农村参与村民选举时的所见所闻。画上刻画的是一位妇女正弯腰往候选人背后的碗里投放豆子。这种投票方法在边区是最真实、普遍使用的。它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容易实行,弱点是投票人投了谁的票会被旁观者看到。画面上,这位妇女投的票会被坐在旁边的人都看得清清清楚,但她似乎并不在意,可以看出当时村民的民主投票氛围相当好。值得注意的是:画家描绘的主角是一位农村妇女,他是想告诉我们:一是妇女也有选举权,这在世界妇女运动史上是一次伟大的进步;二是说明这种投票方法非常适合农村,虽然很多妇女、老人都不识字,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也可以参与民主选举,这在以前都是他们不敢想象的事情。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先后进行过三次“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民主选举,建立起了“三三制”民主联合政府,基层政权是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的。边区政府特别强调“叫人民选择,可以提高人民对政治的认识,促进政治的改进”。并且考虑到当时民众分布状况、基本文化素质,采取了投豆、画圈、画杠、烧洞、投纸团等多种选举方式,确保选民真实意图和选举公正性。第一次,陕甘宁边区的选举率竟然超过了70%,并选出了6位女议员。因此,这幅木刻画中的政治选举图像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是“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在陕甘宁边区曾经流传这样一首歌谣:“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小小的豆子就这样被赋予了生命的力量,只是长出来的不是庄稼,而是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政府。小小的豆选,从此在人民心里埋下了民主的种子,也迎来了中国民主选举的第一抹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