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延安掠影
贺昕
    ● 宝塔南门相辉映    常延东摄
  曾几何时,诵读着贺敬之先生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就神思飞扬;看着影视中关于延安的如画风光,就无数次梦里憧憬;听着震天的腰鼓,就热血沸腾。如今,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走向了心目中的圣地。
  动车风驰电掣般地冲破了时空的阻隔,仅仅两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延安市区,一抬头,巍巍宝塔正和我深情对视。宝塔作为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已经深深镌刻进了炎黄子孙的心灵;她所凝聚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绵延流淌。有多少人不远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奔赴延安,只为一睹那耸立山巅的擎天雄姿。行走在延安的街市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每日与宝塔朝夕相对的延安市民,该是多么自豪啊!
  中午,天空中飘起了细雨,朦胧的雨雾给这座山城披上了梦幻般的轻纱,平添了几许诗情画意。随意走进一家餐馆坐下,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香菇面就端了上来,这粗瓷大碗,这充足的分量,这熟悉的黄土高原的乡音,无不流露着延安人民的淳朴与厚道。
  一行人顾不得秋雨冰凉,道路湿滑,便匆匆登上宝塔山。临近山顶,道旁石壁上赫然出现陈毅元帅的《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当我真正站在塔下,触摸到她的温度,再一次回味元帅的诗,不由得感慨万端,宝塔是旗帜,是航标,是灯塔,从1935年到1948年,十三年的艰苦探索,十三年的开拓创新,十三年的厉兵秣马,中国共产党终于冲破重重黑暗,引领人民走上了胜利的坦途。我环顾四周,虽然秋雨绵绵,游人依然络绎不绝,我相信,每个人眼波里都荡漾着宝塔的影子。
  站在宝塔山俯瞰,整个延安城尽收眼底。这块热土上遍布着革命的火种,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叠压着革命前辈前仆后继的足印,渗透着先辈们的血汗。一抬眼,伫立在延河岸边的清凉山正与我们遥相呼应,陈毅元帅的诗句“万众瞩目清凉山”在山腰间熠熠生辉。钟灵毓秀的清凉山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是新中国新闻机构的发祥地,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解放日报、中央印刷厂和新华书店都设在清凉山,清凉山被誉为“红色新闻山”“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烽火岁月早已远去,横跨延河的彩虹桥以其绚丽的橘色光芒向世界昭示着祥和与安宁,只有不舍昼夜的延河水,泛着粼粼细波,似乎在娓娓诉说着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回首处,摘星楼在对面山巅上向我们频频招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奋力登上摘星楼。四顾无人,我们大声朗诵《回延安》:“胸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不必担心朗诵技巧拙劣,不必在意雨水冲刷的模样滑稽可笑,群山、宝塔、延河、清凉山、凤凰山以及整个延安城都发出了悠远的回声,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在脸上纵横流淌……
  第二天,天放晴了,被雨水清洗的延安城更加明艳动人,沐浴着清新湿润的空气,我们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
  进入枣园,但见树木叠翠,芳草如茵,顿觉心旷神怡。位于枣园中心的五大书记雕塑尤其引人注目,曾在这里运筹帷幄的五位领导人此刻正踌躇满志,昂首阔步走向新中国的美好未来。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门口,一批共产党员正端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倾听讲解员讲述发生在礼堂里的故事,我们不由得停下脚步,融入了这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在这座外观朴素的平房式建筑里,中央领导曾接待过前来拜年的群众秧歌队,举行过热火朝天的纺线比赛,讲解员特别强调,获得纺线能手称号的竟然是周恩来和任弼时两位时任书记,1945年研究通过了毛主席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决定,领导了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筹备了七大……重温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我心潮起伏,曾经在枣园居住的中央领导人,身居简陋的窑洞,头脑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在这里思索国家的前途命运,为人民谋幸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走入依山而建的窑洞,里面的陈设只有一桌一椅一床,桌面上的灯盏似乎还燃烧着灼灼的火焰,这火焰曾和黎明前的启明星交相辉映,点燃了抗日战争之火、解放战争之火,最后蔓延成了熊熊的燎原烈火。我多么留恋枣园的每一寸肌肤啊,我想在毛主席的窑洞前徘徊思索,在他读书看报的小凉亭感受他的余温,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之间寻找伟人们留存的印记……无奈来去匆匆,我们只能挥手告别枣园,奔赴杨家岭。
  走入杨家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大礼堂,背靠青山,苍松翠柏掩映。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修改了党章,第一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步入大礼堂,耳畔分明回响着毛主席浓重而嘹亮的湖南口音:“我们开了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依然是简陋的窑洞,却与大山贴得更近,整个杨家岭都被群山紧紧拥裹着。1938年11月,为了躲避敌机轰炸,中共中央由凤凰岭搬迁至杨家岭,一直到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一直在此居住。山高沟深的天然屏障,使中共中央的许多重要决策得以稳步展开,党在这里继续领导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文艺座谈会。
  放眼能与群山如此亲近的延安城,似乎一伸手就能拉起山的手臂,一抬头就能亲吻山的额头,亲近大山,亲近黄土地,就是亲近人民。吃小米饭,穿粗布衣,住简陋的窑洞;主席走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话家长里短,询问庄稼长势;总理和群众一起纺线织布;军队“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构筑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军民鱼水情,这般厚重的感情像重重包裹的群山一样坚不可摧,有力地抵挡了日寇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我们在毛主席“高瞻远瞩”的高大青铜雕像面前久久仰视,想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豪情,耳畔飘荡起“东方红,太阳升……”的高亢旋律。
  步入纪念馆,就步入了历史的长廊,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徐徐展开。手枪、生活用品、泛黄的书稿……满面风尘却携带着鲜活的记忆。刘志丹、谢子长……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永远定格在历史的丰碑上,然而有的人,名字连同躯体一起深埋在祖国的大地上。现在,当五星红旗在蔚蓝的天空高高飘扬,当鸽群闪耀着银色的翼翅从头顶飞过,当都市的虹霓和夜幕里的群星一起闪烁,当幸福的歌声传遍祖国的大地,我们怎么能够忘记,因为有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我们的道路才如此平坦广阔;因为延安精神的烛照,我们的复兴之路才光芒万丈;因为不忘延安,不忘初心,我们追梦的步伐才更加矫健有力。
  走出纪念馆,已是霞光满天,夕阳的余晖给延安城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伫立延河岸边,我的思绪随着延河水奔流不息,延安有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故事需要我们细细回味,两天的行程只是浮光掠影,我把缱绻柔情暂埋心底,期待重回延安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