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茅盾(资料照片) 雷明娟 提起茅盾,他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和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是一代文学大师,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一生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文艺论著,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为我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财富。他的经典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尤其是散文《白杨礼赞》,是在他离开延安后怀着留恋之情所创作,他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和延安生活的赞美之情。
1940年5月26日,茅盾一家来到延安,6月初,毛主席亲自前往南关交际处看望他,送给他一本新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在交谈中,毛主席对他说:“鲁艺需要一面旗帜,你去当这面旗帜吧!”茅盾回答道:“旗帜我不够资格,搬去住我乐意,因为我是搞文学的。”之后,茅盾便和夫人搬到鲁艺东山上居住。而女儿沈霞和儿子沈霜分别去了女子大学和陕北公学学习。白天的茅盾忙于参加延安的学术讨论会、哲学座谈会以及中宣部组织的各种报告会等。到了夜晚,他便伏案创作,编写文艺理论著作。除此之外,他一有时间还给鲁艺的学生漫谈自己的创作经验,辅导他们进行文学创作,他还给学生们作《中国市民文学概论》的报告,每周一次。很多人专门打听好时间前来听他讲课,他的讲课为莘莘学子日后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积淀。
延安的生活让他感到忙碌而充实。当他听说有些同志在延安恢复了党籍,他也想恢复党籍。
茅盾是我国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由于1927年大革命运动的失败,他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之后东渡日本避难达两年之久,其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因此党籍丢失。但他不忘初心,时刻想恢复党籍。1931年他第一次主动提出恢复党籍,但没有得到上级的答复。在延安已是他第二次提出恢复党籍的诉求。但党中央根据当时形势的分析以及革命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考虑,研究讨论后认为茅盾留在党外工作,对革命、对人民更为有利。恰巧在1940年9月的一天,茅盾接到周恩来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前往重庆加强国统区统战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茅盾以大局为重,服从党中央的安排。离开延安前,他特意到杨家岭向毛主席辞行,主席风趣地说:“你现在有两个包袱扔在这里,可以轻装上阵了。”主席说的包袱指的就是茅盾的女儿沈霞和儿子沈霜。茅盾把他们留在延安继续学习,而他带着没有恢复党籍的遗憾和夫人一起前往重庆,投入新的战斗中。
他第三次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提出恢复党籍是在1981年3月。此时的茅盾已经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他躺在病榻上口述,儿子做笔录,留下了这样一封致党中央的信,“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能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除此之外,他还口述了一封致中国作协的信,希望能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要求用他积攒的25万元稿费,作为设立长篇小说文学奖的基金,也就是茅盾文学奖。1981年3月27日,茅盾与世长辞,终年85岁。3月31日,党中央决定恢复沈雁冰同志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隆重颁奖。
纵观茅盾的一生,虽然85年的生命历程中有53年是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开展工作的,但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入党誓言。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茅盾的优秀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家人。茅盾一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先后牺牲了三位共产党员的生命。他的弟弟沈泽民因病牺牲在鄂豫皖苏区,年仅33岁;女儿沈霞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为了能够奔赴前线,舍子献身,牺牲时年仅24岁;女婿萧逸在新中国即将宣告成立之时,在解放山西太原的战斗中牺牲,年仅34岁。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怀着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大爱,始终怀着赤诚的初心,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奋斗终身。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每次面对新的挑战时,都能带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我作为新时代的鲁艺人,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在延安精神的洗礼下,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并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不断进取,积极奋进,立足本职工作,讲好红色故事,努力弘扬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