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给“小修小补”留点空间
汤华臻
  鞋掌坏了找不到修鞋匠,灯泡坏了找不到五金店,拉链坏了找不到裁缝铺……今天,许多人已习惯于“一键下单”“网来网去”的生活,但遇到类似“小修小补”的问题时,仍会感到一些不便。
  支撑城市便利生活的,有大商场大超市,也有小营生小买卖。总有一些服务不能在“云”上完成,总有一些交流必须面对面进行。买个针头线脑、配把钥匙、修辆自行车,这些服务看似不起眼,却是人们时不时的“刚需”,一旦缺位,颇为麻烦。随着时代发展、城市更新,也随着相关需求总量降低、成本增加,“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少了,但客观需求依然存在,如何解决成为问题。
  应当看到,随着城市面貌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小修小补”的经营已不能再是过去“占摊设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状态,大家既需要更有品质的城市环境,也需要更有品质的生活服务。这就决定了,“小修小补”这样的便民服务需要从散乱、自发的存在方式,逐步向有序、规范的存在方式转变。以北京为例,这些年一直在积极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倾斜、减免租金等,有意识将便民服务点纳入社区综合体。从业者无需担心风吹日晒,消费者无需担心修补无门,这也成为便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每个人的家门口,其实都能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温度。偌大城市给“小修小补”留下空间,始终以民生视角来推动商业形态的升级,让大家的日子更便利、更舒心,也会为城市带来更多生机勃勃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