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圪坨光伏扶贫基地 ● 苹果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志丹县旦八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通讯员 沙江 记者 王锋
近年来,志丹县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举县一致,硬仗硬打,苦抓苦干,强力攻坚,全方位夯实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截至目前,全县56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1231户3091人全部脱贫,30户89人边缘户、4户7人脱贫监测户致贫返贫风险全部消除。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志丹连续被评为较好档次,财政绩效考核两年均为A档,一些典型做法得到中省市肯定、推广。
在县委、县政府带领下,志丹县干部苦帮真扶、群众苦干真干,经过五年脱贫攻坚、七年精准扶贫,志丹县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36.4元增加到现在的13617.7元,年均增长49.4%,且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大幅递增。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脱贫攻坚明显改善了山岭村、沟道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农网供电可靠率、通宽带率接近百分之百。群众出行难、住房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得以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内生动力得到很大激发,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治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剩余的94户15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行列,脱贫攻坚目标的‘清零’,意味着我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可以说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成色很足。”志丹县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志新说,“之所以志丹能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是我们坚持了政治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过程导向、为民导向、结果导向,这‘六个导向’。”
志丹县全县上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任务。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每年列支7000万元以上支持脱贫攻坚,2016年至2020年五年投入扶贫资金3.4亿元,真正做到了再苦不能苦农民、再难都要保障脱贫攻坚。
此外,志丹县推行联席会议、集中交办和清零销号机制,实施领导干部住村遍访行动,落实“三级书记”、县级领导和部门、镇办负责人驻守一线,实地研究、确保政策落实,县委书记、县长每年住村遍访都达到50天以上。实施“两培两提六到位”“三比一提升”“三排查三清零”“对标补短”等行动,对问题整改进行一月一点评,形成了奋战一线、苦抓苦干、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潮。
不仅如此,志丹县始终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头等大事,不降低标准,不吊高胃口,不盲目冒进,持之以恒夯实脱贫基础。围绕稳定增收、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安全饮水等内容全面消除漏点、短板、风险点。
为了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志丹县严格执行“四个不摘”要求,下大力气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制定动态监测、扶贫资产管理等11个长效机制,初步解决了脱贫成果“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为谁管、管得好”的问题。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产业、互助资金、“双基联动”、保险助力、爱心超市、村集体经济、法律扶贫“五到户”和科技特派员“八个全覆盖”。
志丹县还坚持输血与造血、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全方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技能提升行动、人居改善行动、文明实践行动、典型选树行动。着力在产业技术能手中培育一批模范人物,在经营主体中培育一批示范合作社,在“四支队伍”中培育一批优秀骨干,在贫困户中培育一批“脱贫之星”,全方位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勤劳脱贫、踊跃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志丹县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脱贫成果的唯一标准。全面实施“1551”工程,大力开展“双扶双帮”行动,目前建起陕果集团2万亩苹果、绿葆农业8000亩黄芪、厚圣康食用菌等15个“三变”改革基地,吸纳3273户农户、739户脱贫户入股联营,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建起了“产业工厂”。全县109个村率先在全市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吸纳会员6073户,资金规模达到4297.7万元,成为群众身边的“自助银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志丹县将开启治理相对贫困的新征程,探索建立治理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和路径措施,为实施乡村振兴、破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主要从减贫对象、减贫机制、具体举措这三个方面来拓展,不提升和创新,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以及新阶段相对贫困的治理提供实践经验。”吴志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