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传统手艺带来红火日子
——记延川县贾家坪镇邀家河村的漏粉艺人们
    ●丁应生(左)和呼满宏正在和淀粉
    ● 丁应生的妻子呼艳艳正在晒粉条
  记者 叶四青 马迪 王秀 通讯员 高学
  “虽然累一点,苦一点,但有这个手艺,能多赚一些。”
  2020年12月22日早晨7点,延川县贾家坪镇邀家河村村民丁应生家里早已炊烟袅袅。窑洞里,丁应生一边说着,一边和亲戚呼满宏、村民刘手班一次次握起拳头砸向盆底,把一大瓷盆洋芋淀粉锤成了理想的模样。柔软、均匀的粉浆往漏瓢中一放,轻轻用手一打,就顺滑地漏进锅里……
  漏粉师傅呼满宏说,这道程序叫和粉。和一大瓷盆淀粉,一般需要3个人一起揉搓、捶打一个半小时。和完之后,漏粉也需要一个半小时。
  漏粉是一项需要合作的技艺,至少需要5个人。除了漏粉、捞粉者,还需要有烧火的、往漏瓢中放粉浆的以及晾粉的人。每年冬天起冻时到过年前,52岁的漏粉师傅呼满宏、康永梅夫妻俩就会和其他村民一起合作漏粉。呼满宏的手艺最好,漏出的粉条顺滑绵软无结节,晶莹剔透有嚼劲,村民们都会请他当漏粉的大师傅。
  只见呼满宏左手握着漏瓢,右手拍着左臂。这样,粉浆从漏瓢中落下,一大锅沸腾着的热水迎接着源源不断掉落的粉浆,粉浆在滚烫的大锅中迅速变成条状粉条。此时,呼满宏的妻子康永梅用筷子飞快地把粉条从大锅中拨向旁边的水道。
  这个活,康永梅和呼满宏已经干了20多年了。筷子每拨10多下,康永梅就用筷子夹断一次,水道中,有人会把她夹断的粉条搭在一个架子上放在院子里晾晒。“除漏粉外,拨粉也是技术活。每次夹断的粉条大约是一瓢粉,大概是3斤多,按每斤15元算,大概能卖50元左右。”负责晾晒粉条的村民刘手班说。
  “合作漏粉,图的是多挣几个钱。”刘手班说,自己今年有近1000公斤洋芋,漏的湿粉条晒出了90公斤干粉条,能卖2700元。“就是出些苦力,比卖洋芋强很多。”
  康永梅算了一笔账,一斤洋芋批发价5至6毛钱,最好的洋芋也只能卖到1元,但漏粉的话,1000公斤洋芋漏的湿粉条能晒出100公斤干粉条,卖出3000元。2019年,呼满宏夫妇收获了2万公斤洋芋,漏粉后卖出了6万多元,让不少村民羡慕不已。
  “刚开始漏粉,掌握不好技巧,干一会胳膊就会很疼。”呼满宏说,后来,他想办法在窑顶上打了一颗钉子,上面系着绳子可以固定漏瓢的位置,握漏瓢时左手的负重减轻了,漏粉时也轻松了很多。
  漏粉要完成洋芋变淀粉、淀粉变粉条的过程,除要经历和面、漏粉、晾粉,还要榨洋芋、沉淀淀粉。呼满宏说,“每天晚上3点多就要起床沥水‘淀面子’,这样才能赶在早晨让新鲜的淀粉下锅变成粉条,非常辛苦。”
  坚持传统工艺漏粉,虽然比机器漏粉要辛苦得多,但回报也很丰厚。市场上的洋芋粉条一斤卖10元左右,但用传统工艺漏出的粉条每斤能卖到15元,辛苦钱也赚回来了。
  邀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呼红斌说,邀家河村手工粉条供不应求,有很多顾客打听到自己的电话要求买粉条,粉条往往刚刚生产出来就被人买走了。村上九成粉条通过这种形式售卖。
  良好的经济效益催动不少村民开始种洋芋、漏粉条。53岁的村民丁应生正是其中之一。10年前因为车祸,丁应生伤了腿不能干重活。2017年,丁应生和妻子呼艳艳回家种洋芋,和呼满宏一起合作漏粉条。2019年,丁应生承包了10亩地种洋芋,和呼满宏夫妇一样,他们家刨了2万公斤洋芋,收入也达到6万多元,刨去成本,净收入可达5万多元。“今年收获2.25万公斤洋芋,已经合作漏了1200公斤的干粉条,收入不会比去年差。”丁应生开心地说。
  “这项工作虽然又累又苦,但我们会坚持下去。”呼满宏和丁应生纷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