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脱贫致富奔小康 奋斗幸福新生活
记者 刘小艳 王垠山
  “过去一年,我们家是双喜临门。15亩苹果纯收入18万元,儿子考上了西安科技大学。”提起刚刚过去的2020年,洛川县槐柏镇杨侯村脱贫户刘百怀脸上满是笑容。
  “有政府的带领引导,在自家门口做产业,还有家人的陪伴,啥也不怕。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吴起县白豹镇郭克郎村村民米万宝家,仅苹果一项收入达8万元。米万宝说:“新的一年里,我还要好好干,把产业发展好,获得更多的收入。”
  一份份收获,一曲曲凯歌飘荡在陕北大地上,汇聚成延安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吹响了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年多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减贫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延川、延长、宜川三个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延安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
  啃下硬骨头 群众生活美
  “好政策给了我好机遇,好时代给了我好生活,只要勤劳肯干,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村民何青山回忆,过去主要靠种植玉米为生,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以及柴米油盐都需要花钱,那些年,真是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2017年,借着扶贫政策的东风,何青山发展起了大棚产业,一年四季瓜菜不断,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成了王湾村脱贫致富的典型。
  得益于精准扶贫好政策,延安干部群众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在各项扶贫政策和帮扶团队的推动下,如今,甄家湾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前的不足3100元提高到了近2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17年前的“零”收入增长到百万元以上。家家户户用上了卫生厕所,4G网络、WIFI信号全村覆盖,雨污分流、电缆地埋、污水处理站、智能停车场等一批惠民工程先后建成,80%的家庭开上了小汽车……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在延安,易地扶贫搬迁让1.5万户群众告别穷窝窝,危房改造让2万多户群众住上放心房。
 
  “我这辈子都没有想过自己能住 上这么好的房子,而且住在县城,不管 是日常生活还是打工,都方便得很。” 说起过去住的地方,黄龙县脱贫户刘元有连连摇头,唏嘘不已:“原来住的 就是那黑窑洞,一下雨在屋里就不敢待。要吃水还要去山上担水。”
   “住在这里美着哩,既干净又安全,水电气很方便……”说起搬到县城以来的变化,68岁的刘元有内心充满喜悦。
   不仅安居梦圆,脱贫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也都有了保障。精准扶贫以来,延安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全链条学生资助体系, 精准资助贫困学生12.05万人次,全市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建立健康扶贫“三重”保障机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实现了全市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
  脱了贫,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
  “苹果卖了1.27万元、养猪收入 5900元、公益性岗位收入6120元、务 工收入1.4万元……”在洛川县土基镇柳家庄村,2020年刚过,脱贫户雷海航就满脸笑意地算起了账。
   短板补起来 发展后劲足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延安苹果,皮薄肉厚,可以带皮吃……”在宝塔区柳林镇新茂台村,果农刘云正在通过手机直播延安苹果。
  村村通4G、通硬化路,快递进了村,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互联网+”让延安苹果“飞出”黄土地,卖到全国,卖向世界,也让乡亲们大步迈向小康生活。
  精准扶贫以来,陕北大地每天都在告别贫穷落后的过去,开启迈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全市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4594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实施农网工程2055项,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905公里,维修整治“油返砂”路段1976公里;1784个建制村硬化路和客车通畅率、4G网络覆盖率、电力入户率均达100%;693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动力电覆盖率100%,人居环境全部达到干净整洁基本要求……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一去不复返。
  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补上,延安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2020年是志丹县永宁镇麻湾村郝文龙的丰收年,他的苹果卖了20万元。多年前,郝文龙率先种起了苹果,尝到甜头后,2017年成立了志丹县红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已有80户240名果农加入该合作社,果农户数和果园面积占全村的90%,社员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近年来,延川县杨家圪坮镇制定了“十百千”发展思路,随即十个示范园、百亩葡萄园、百亩粽叶园、千亩红薯示范园相继建成。同时,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让东方希望生猪养殖、海盛集团有机肥厂等企业纷纷落户该镇。近年来,带动就业435人次,发放工资达到1250万元以上。
  迈向幸福新生活,条条道路皆可富。棚栽、苹果、养殖……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在黄土地上拔节而起,电商、光伏等新业态蓬勃而生。2020年,延安剩余在册4934户844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747.48元,同比增长17.4%。
  从幸福出发 迈向新生活
  赵玉芝生活在子午岭脚下的黄陵县双龙镇杜洛尾村,2008年以前,一家人靠着做豆腐维持生计,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赵玉芝失去了左腿,也使她的豆腐坊无法继续经营,再加上她看病的高额费用,各种困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一时间,这个让人曾经羡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成了贫困户。
  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帮扶干部帮助,赵玉芝带领全家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从贫困户成为现在年收入10万元,拥有豆腐作坊、猪鸭养殖等产业的小康之家。
  赵玉芝信心满怀地说“:下一步我想成立合作社,申请品牌专利,吸收本村贫困户,打开更大的市场,让更多人吃到我做的豆腐,也让更多的家庭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脱贫摘帽是干出来的。脱贫质量的稳步提升,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浇灌结出的丰硕果实。
  聚焦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砥砺干部作风,狠抓扶贫实效。延安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落实198个市级联村帮扶单位,派驻1499支驻村工作队,下派1807名第一书记、2.69万名联户干部开展驻村联户帮扶。建立常态化驻村帮扶机制,实现全部行政村村村有第一书记,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贫困户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全面加强“四支队伍”管理,落实关心关爱措施,提拔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657人,形成以“脱贫攻坚论英雄”的鲜明用人导向,目的是严防死守,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决战决胜。
  南沟村是安塞区高桥镇的一个偏僻小村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沟村通过“支部引领、村企共建、群众参与、合作共赢”的模式,探索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黄连河村地处川道,曾一度是洛川县贫困村的代名词。近年来,借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黄连河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培育“林菌禽渔游”综合性立体循环经济,让昔日的贫困带“活”了起来,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美丽宜居新农村的华丽转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踏着鏖战贫困的时代凯歌,铺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延安人民正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