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李帆)1月13日,延大附院新生儿科收治了一黄疸患儿,患儿生后18小时左右出现皮肤黄染,患儿在入院不足12小时即明确诊断并得到积极干预治疗,这得益于延大附院产科、输血科、新生儿科多学科合作及新生儿科规范的诊疗流程。
新生儿科副主任孙瑞雪在详细了解了患儿病情后,追踪该患儿母亲血型为B型,Rh(D)(+),认为该患儿尽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生儿溶血病的高危血型,但是该患儿无其他感染高危因素,且黄疸出现早,进展较快,对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以仍不排除其他少见抗体溶血的可能性。
新生儿科和输血科沟通,详细告知患儿病情的特殊性,请求积极配合查新生儿溶血系列。该患儿母亲非O型血,Rh阴性,这就加大了诊疗的难度,输血科立即做了化验,在1月13日21时明确诊断:该患儿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即“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科医师在收到检验结果后,立即与家属沟通病情,家属了解病情后签署输血液制品同意书,立即给予患儿静脉输注人免疫丙种球蛋白以阻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并积极予以双面蓝光照射、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经过积极治疗后,患儿皮肤黄染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渐消退。
据悉,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又称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母亲的血型抗体进入胎盘以后,引起胎儿、新生儿的红细胞破坏。新生儿溶血病仅见于胎儿和新生儿期,是新生儿期黄疸和贫血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以ABO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最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其他抗原性较弱的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极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