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脱贫户话小康 幸福更绵长
记者干雄焱 李星棋 殷宇峰 通讯员 段梁梁 杨红丽
    ●高俊国和妻子在给小羊喂奶
  9头牛,83只羊,新建的养殖场,亮一亮厚实的家底,58岁的脱贫户高俊国喜滋滋地说:“这下我的光景奔到了前头。”
  高俊国家的日子曾过得十分艰难,妻子和儿子患病,一家人的生活靠他打工维持。“年龄越来越大,打工越来越难。”高俊国整天为生计发愁。
  精准扶贫,给高俊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几年来,他家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一家人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20年,他家卖了5头牛,32只羊,收入近8万元。再加上24亩小杂粮的收入,收入更多。”看着抱着奶瓶给羊羔喂食的高俊国,子长市高台便民服务中心应台村的几位村民热心地算起了高俊国家的收入账。几年前“村里最穷”的高俊国家如今的光景,让村民也感到欣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激荡在“红都”子长大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让人无法不慨叹:脱贫攻坚,让百姓生活变了模样。
   村头的小康话题
  吃得好,有钱花。冬日暖阳下,子长市高台便民服务中心黄米山村郭有俊家的羊圈旁,几位村民描绘着他们心目中的小康愿景。
  提起吃得好,61岁的郭有俊感慨:现在多幸福,顿顿大米白面,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
  说到有钱花,子长市扶贫开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779元提升到2020年的2025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郭有俊一样,子长市实现稳定脱贫的10134户2668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切身感受着精准扶贫以来生产生活的显著变化。
  路越走越宽——2015年以来累计投资8.48亿元,改建三级公路项目68.4公里、实施建制村道路通畅项目373.8公里、改造提升“油返砂”通村公路项目401.3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柏油路全覆盖,乡村公路网络畅通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已全部通客车。
  网越铺越广——82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通动力电、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全市农村4G网络全覆盖。
  水越来越甜——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06个行政村,巩固提升饮水安全工程46个行政村,实现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有保障的目标。
  保障水平越来越好——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家庭医生签约均达到“四个100%”,市域内就诊率和基层首诊率分别达到90%和50%以上,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 
“十三五”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和危房改造任务完成率达100%,实现了住房安全全覆盖。
  除此之外,党的富民政策,让郭有俊感到更幸福的是奔小康有了依靠。黄米山据称是北宋大将狄青的囤粮之地,出产的小米久负盛名。精准扶贫以来,村上按照“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黄米山小米走得更远,品牌更亮。
  “翻地不用出钱,种子不用出钱,肥料有补贴,打下的谷子还比市场价高。”种植了100亩小杂粮的申建武连连称赞:富民政策真是太好了,不但扶起了贫困户,也扶起了富民产业。
   “金苹果”与新“丝”路
  安定镇三十里铺村的李世英老人,亲身经历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实本分的他,在土地上折腾了几十年,钱没有挣多少,却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2013年,李世英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在包扶干部的帮助下,发展起10亩山地苹果。2020年,他家苹果收入4万元左右。
  70岁的老人,年岁已高,但心劲更足,他要将光景过得像村上的“糖心”苹果一样,更加甜蜜。
  李世英是三十里铺村脱贫致富的缩影。三十里铺村曾是有名的“石油村”,群众对“油饭”的严重依赖,使村上一度陷入贫困,2016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几年来,村上紧紧抓住推动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制胜一招”,大力发展苹果产业,让全村实现了“涅槃重生”的华丽转变。全村累计发展山地苹果3982亩,红红的苹果成了致富的“金苹果”。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强化政策扶持,做强致富产业,近年来,子长市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治本之策,不断优化调整产业扶贫政策,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和庭院经济等,累计投入产业到户扶贫资金1.84亿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13亿元,投入扶贫互助资金4719.8万元,各类特色产业扶贫项目覆盖8875户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积极推广“党支部+X+贫困户”带贫益贫模式,全市245个经营主体与2690户贫困户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期货+保险”模式,完成能繁母猪1695头,奶牛22头,育肥猪17893头,苹果3174亩,核桃310亩等,为农村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能。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子长市一个个贫困村开始蝶变。在涧峪岔镇南家峁村,村民说起蚕桑业,美丽的传说一直可追溯到人文初祖黄帝的妻子嫘祖。这里,还有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教民栽桑养蚕的故事。近年来,南家峁蚕桑业蓬勃发展,目前桑园面积已达2600亩,成了省级唯一的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和陕北最大的蚕桑示范基地。2020年,全村预计养蚕600张,产鲜茧2.4万公斤,实现产值55.2万元,贫困户仅蚕桑产业一项户均收入7000元。曾因病致贫的赵鹏程,仅蚕茧收入每年可达3万元。
  新“丝”路,新思路,子长市农民“有钱花”的路子越走越广阔。
  下足“绣花”功夫,志智双扶增动力
  安定镇三十里铺村李埃姓,2013年到新疆谋生,不幸患上轻精神分裂症,生活从富裕转入贫困。通过政策扶贫,李埃姓栽植苹果15亩,发展核桃16亩,几年下来,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家庭收入逐年提升,病情也持续好转。正在大棚里忙活的李埃姓自信满满:奔小康,我要把光景过成个样子。
  要把光景过成个样子!子长市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安定镇三十里铺村、余家坪镇新寨河村和涧峪岔镇南家峁村、黄米山村等一大批村的带贫益贫经验成为全市的样板。
  在此基础上,子长市不断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几年来,子长市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贫政策,紧扣产业就业融合发展,综合运用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基地吸纳、公益专岗等措施,确保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人口稳定就业。累计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10397人,开发公益专岗特岗1480人次,特设公益性岗位435个、城镇公益性岗位116个(用于安排移民搬迁户)。按照光伏电站收益80%的比例,设置公益岗位806个。
  2015年以来,子长市积极创新社会扶贫工作体系,在实施“两包一结对”时,还注重统筹各类帮扶力量,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5年来,社会扶贫省级“两联一包”“万企帮万村”、市级单位包村、县级驻村联户投入资金6192.6万元,覆盖受益贫困户4802户;社会团体投入资金79.9万元,覆盖受益贫困户2698人。
  “大囤子圪堆小囤子满,好日子赛过山丹花红。”如今的子长,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考题。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子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鼓依然声震大地。
  “持续保持攻坚态势,切实下足‘绣花’功夫,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和实绩实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重整新装再出发,“红都”大地凯歌响,英雄的子长儿女正不断奋力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昂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