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扶出一片好光景
——读苏丽的纪实文学《光景——女警扶贫记》
  贺占强作品介绍
  《光景——女警扶贫记》是榆林市公安局女警官苏丽六年扶贫工作的浓缩。作为扶贫工作的见证者、记录者和践行者,作者以人民警察和女性特有的视角,用生动的语言、纯朴的感情讲述了脱贫攻坚战中贫困户、非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等各个层面、不同类型人物的感人故事,进一步为决胜脱贫攻坚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汇聚了力量。在她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而且改变了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不是作家的苏丽,出书了。
  苏丽是我的中学同学,是榆林市公安局一名政工警察。苏丽出书,不在意料之外。她从小爱读书,有点小文艺,出一两本风花雪月的散文集在情理之中。但她却写了一本厚厚的纪实文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入选陕西省图书馆精选书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时可谓炙手可热,洛阳纸贵。
  这本真实记录扶贫干部扶贫心路历程的纪实文学,取名《光景》。这个“光景”起得好,贴切、真实、朴素。加上书法大家遆高亮先生大气、遒劲的题名,让人过目不忘。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
  陕北人把光景看得很重。
  在陕北,光景就是一个普通陕北家庭一生的全部,那是希望,那是目标,那是梦想。
  在陕北,会过光景是一种能力,一种追求,一种肯定。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比“李子柒”式的乡村生活记录者,立体式展示了驻村扶贫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在这里,可以看到把光景过得精致又精彩的作者本人;把光景过成希望的普通村民;平淡而艰苦的扶贫生活中,苦中作乐的扶贫干部。
  在这里,读者看到了奋斗的精神、奋斗的力量。看到了路遥,看到了少平、少安,润叶、晓霞……
  作者苏丽:执着的追梦人
  一直以来,我们同学圈、朋友圈最不能理解、最想不通的就是苏丽,这样一个光景过得很好的城里女同学,这样一个温婉的小女人,这样一个有点小资情调的女知识分子,怎么会一头扎到偏远的黄河岸边佳县农村,怎么忍心“抛家别女”,怎么会挺着有病的身体,怎么能坚持了六年之久!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最近,我从延安历史的记忆中,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万重山,难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滔滔。”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些生活在国统区、大城市的富家千金、官家小姐,踩着高跟鞋、穿着旗袍,一拨一拨来到这个艰苦偏僻的西北边陲小镇,她们为了啥?这是信仰的力量,是梦的追求!
  苏丽是典型的“城里人”,一直就过着好光景。小时候生活在县城,上学工作在榆林城,偶尔生活在省城。有钟爱的工作,有温馨的家庭,有高知的父母,有知心的爱人,有优秀的女儿。有理想、有才情,平时工作繁忙,偶尔有些小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写得了书法,玩得了摄影,办得了晚会,当得了主持,在外是单位业务骨干,在内是家庭贤妻良母。
  《阿甘正传》中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也许,为了把光景过得更精彩,她又选择了驻村扶贫之路,这条没有走过的路。
  这条路,她走得很艰辛!并且一走就是六年。谁也不知道,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城市弱女子,经历了什么,怎样挺过来的!
  路遥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她坚持下来了。累累的扶贫成果、村民们的信任与期待、自己增添的人生阅历、对女儿潜移默化的感染与教育,又让她欣慰!
  这一切,值得!
  父亲的家书:家风的力量
  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爸爸给苏丽的那封信。我想,这是苏丽能成就事业的强大基因,也是苏丽勇敢前行的精神支柱!
  传统父母遇到这种事情,首先是反对,尤其是在女儿有病的情况下,是坚决反对的!而且还是所谓的“癌前病变”,需要长期有规律地治疗理疗。但苏爸爸没有,他不但支持鼓励女儿去做,还在她去扶贫村驻村的前一天,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家信,让人泪目!
  知女莫若父。在这封短短的家信中,父亲首先鼓励女儿,对女儿肯吃苦、勤学习、善解人意以及工作能力从不怀疑。并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她:“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要依靠村队干部的配合搞好工作。”最后不忘提醒,“任何情况下,切忌与村民发生冲突,保护好自己,注意人身安全。”作为父亲,这才是他最关心的。
  作者在书中说:“那封家书是激励和引着我六年坚守驻村生活的叮咛与陪伴……即使是刮风的春、炙烤的夏、萧瑟的秋、寒冷的冬,我也一次次地读出它的芬芳与坚定,就像看到父亲眼睛里所有的牵挂与期盼。”
  媛媛小兄妹:改变人生命运的邂逅
  残疾人夫妇刘付生家的儿子刘峰、女儿媛媛,在遇到苏丽这个“苏妈妈”后,成了幸运儿,也许命运从此改变。
  第一次见到9岁的刘峰与5岁的媛媛,“炕上没有一床像样的被褥,地上堆着的纸箱里全是捐赠来的四季衣物和鞋子。满地泥皮跌落,令人揪心……没有母亲疼爱的两个孩子,一个倚在炕边,手里拿着湿了的书本;一个靠在桌前,捏着衣角,不知道手往哪里放才显得不多余。”“他们的眼睛里是一眼能望见底的孤独,嘴巴里含着的是欲言又止的无尽哀愁。”
  “我双手合十,感谢上天让我们有机会去爱这一家人。”苏丽把两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政府组织他们全家搬离老房子的时候,她和队友买了镇上最好的棉花、棉布、被罩、床单、毛巾、书包、笔纸、零食。她像妈妈一样亲自给媛媛洗头,给兄妹俩剪去脏兮兮的指甲。
  “孩子天真的笑容和纯净的心灵,一次次坚定着我的信念:扶贫先扶志,先从孩子做起!”
  “旧房里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唯一让我不舍的是两个孩子满墙的奖状。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奖状揭下来,和孩子们一起整理后贴到过渡房的墙上。”
  苏丽看到这满墙的奖状,就是希望!
  “我告诉两娃儿,穷不会扎根,通过努力可以改变,但好的卫生习惯必须坚持。往后,咱们的衣服、头、脸、手都洗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漂漂亮亮、精精神神的好吗?”
  穷若是病,爱可以治。苏丽发动爱人、女儿,一起来帮助兄妹俩。电脑、U盘、网线、衣物、粮油,而且让他们有尊严地接受,丝毫没有高傲、怜悯、做作。
  哥哥刘峰哭泣着抱住苏丽:“苏妈妈,我们家穷,妈妈有病,也有被旁人笑话的时候。从来没有人真正感知我们内心的痛苦,只有你们一家人掏心掏肺地爱我们。”
  苏丽用她和家人的爱,给了这个残疾家庭以及两个孩子尊严、信任、理念和希望。
  谁说,这两个苦孩子的命运,不会因为“苏丽们”的到来,而彻底改变!
  勤劳朴实的乡亲:一定会过上好光景
  1947年10月18日,党中央转战陕北到达佳县县城。毛主席在这里题写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著名题词。
  苏丽也是幸运的。她正好站在了毛主席当年题词的地方,站在了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六年前,苏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响应组织召唤,毅然加入驻村扶贫行列,和全国290多万名驻村干部一道,为乡亲们过上好光景而奔波。
  扶贫先扶志。村上出了名的“刘懒汉”,家里条件差,个人卫生差,一人一被,一筷一碗,干脆死猪不怕滚水浇。在驻村队的帮扶下,几年光景,彻头彻尾地改变了这个有名的懒汉,他竟获得了村上的“季度卫生奖”,还成了“脱贫模范”。
  扶贫必扶智。残疾人刘付生一家,因为有了“苏丽们”的爱和帮扶,特别是对两个孩子的扶志、扶智,彻底改变了这个残破家庭的命运。相信,兄妹俩也会把这滚烫的爱永远传递下去……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村上养殖了黑毛土猪,做起了枣木书签,建起了粉条厂、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脱贫攻坚,再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代一代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作为帮扶单位,榆林市公安局发出了“刘家峁不穷,我不来;刘家峁不富,我不走”的铮铮誓言。
  正如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陕西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子白先生为本书作的序中指出:“佳县乌镇刘家峁村的记忆,会铭刻在苏丽和榆林公安扶贫团队的脑海中,也是中国扶贫的一个缩影,成为历历在目的历史影像。”“必然会穿行在时光的长廊里,流淌于岁月的长河中……”
  这里面,有苏丽提到的晓惠、党琴、晓健、李波、秀举……这些同样抛家离舍的战友们以及他们背后同样无私而强大的亲友团!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