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宋军强:
腾闪间打出 胸鼓魅力
通讯员 李文振 记者 彭琛
    宋军强(左)正在排练节目
  “大家注意,摆头时得‘俏’劲,垫步时要有‘闪’劲,转身时再多点‘猛’劲,把咱们胸鼓的精髓打出来……”在宜川县文体活动中心,宜川胸鼓传承人宋军强拿着喇叭声音有些沙哑,一遍又一遍地指挥着队员们训练。
  伴随着阵阵鼓声,22名胸鼓队员挥舞鼓槌,准确地踩着每一个鼓点,细抠着每一个动作,反复练习着每一个表情神态。
  “现在排练的节目是为参加延安市第二届文化传承博览会宜川文艺专场演出而准备的,我们这次代表的是宜川胸鼓艺术的水平,绝对不能马虎。”宋军强说。
  宜川胸鼓,俗名花鼓子。据宜川县志记载,胸鼓从宋代就已在黄河沿岸地区流行,与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齐名,被并称为“陕北三鼓”。1996年,宜川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胸鼓之乡”;2008年,宜川胸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宋军强是宜川县秋林镇宋家村人,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他自幼酷爱文艺,12岁时跟随姐姐进了县剧团,学习蒲剧戏曲。16岁时,进入宜川县职业中学系统学习蒲剧表演,也就在那时,宋军强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一个把他带上宜川胸鼓演艺之路的人。
  “在一次学校民俗表演中,我结识了在学校执教的宜川胸鼓省级传承人张明雄,有幸获得他的赏识,从此跟着他认真学习这门技艺。”宋军强坦言,从前他对宜川胸鼓的认识仅停留在“看别人表演过”,师从张老师后,学习到了更为专业、细致的宜川胸鼓表演技巧。
  宜川胸鼓具有清脆爽朗、明快潇洒、气氛热烈、动律花哨等特点,既适合舞台表演,又能在广场及街头演出,表演极具观赏性。宋军强介绍说:“胸鼓表演花样繁多,最早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后来发展成由一男击鼓,4至8个女鼓手执金钱棍,彩绸花扇围绕男鼓手边敲边舞;再后来由鼓手一人身背多鼓,运用跑圆场、套八字、十字交叉,双打、连环打、围腰打,主要动作者前弓后箭,软腰、合腿、踢腿、转身等,既有舞蹈者的优美,又有武术杂技的刚健有力,形体的韵律和奔放的情绪融汇于击鼓的节奏中,表现出黄河儿女热爱生活、欢乐喜悦的心态。”
  多年来,宋军强“带”着胸鼓技艺,一直活跃在舞台和民间。“没想到自己会越来越喜欢胸鼓的表演,十几年的坚持,让我成为了胸鼓传承人。”宋军强腼腆地笑着说。
  随着对宜川胸鼓技艺的深入学习和钻研,宋军强认识到胸鼓表演要与时俱进,也得革新。他在“平打”“对鼓”“连鼓”等技艺上,改革、创新出“七星鼓”“上扁担”“倒挂金钟”“丑鼓”“快慢十六拍”“上山下山”等打法;在胸鼓队表演图形上,独创了“散点”“大小方块阵”“车轮转”“十字大交叉”“众星托月”“荷花怒放”“十八罗汉”“蛇摆尾”等多种图案;在原有伴奏乐器鼓、锣上加入了唢呐、管乐。“改进后的宜川胸鼓表演,让观众眼前一亮,给人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感觉。”宋军强说。
  为了将宜川胸鼓发扬光大,多年来宋军强一直坚持传授胸鼓技艺,辅导和排练大型胸鼓表演、参加各类大型文艺汇演和民俗活动。先后参加了山东千佛山旅游文化节、贵州黄果树三黄祭水、延安过大年文艺演出、延安春晚、舞动三秦等活动,获得多个奖项。2019年,参加了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拍摄和陕西省第二届非遗传承人绝活展示、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等演出活动,让胸鼓技艺深入人心,得到广大群众一致称赞。
  传统技艺都离不开“传承”二字。宋军强作为宜川胸鼓的优秀传承人之一,也为寻找下一棒接力人努力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对胸鼓有浓厚的兴趣,其次才是悟性和努力。”宋军强说。为了让宜川胸鼓传承下去,宋军强每年利用闲暇时间,在县上举办宜川胸鼓培训班,义务传授胸鼓技艺和表演艺术,使广大胸鼓爱好者的基本功有了很大提高。
  “不能让胸鼓技艺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传承宜川胸鼓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积攒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宜川胸鼓传承的路上,宋军强说要继续普及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胸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