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变为现实
记者 乔建虎
  宜川县云岩镇南部塬区的辛户村,10多年前是有名的“烂杆村”,大车上不了塬,小车进不了村,村里不通电,吃水要驴驮。村民们的生活拮据,入不敷出。
  而如今,通过深化改革,辛户村一跃成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村上水通了、电通了、路通了,修建了学校、养老院,苹果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收入翻了60倍,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一排排小洋楼鳞次栉比,柏油路平坦宽敞,一张张笑脸透着幸福……辛户村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辛户村的发展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延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先后推出209项改革方案,承接了14项国家试点和8项省级试点,按年度推进了936项改革任务,完成率达98.6%,全市改革工作是全省唯一的连续6年优秀,其中2019年和2020年蝉联全省第一。
  改革既为新时代延安追赶超越注入源源不断活力,也让延安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
  ■ 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松绑减负
  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经济发展呼唤着全面深化改革。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围绕企业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在哪里,改革的重点就在哪里,着眼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2020年8月21日,深圳金豆投资公司——延安金鸿高远置业有限公司项目总经理王宏涛将一封感谢信送到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手中,连声称赞延安行政审批效率高、服务态度好。
  感谢信中这样写道:“我们的项目通过市规委会审查之后仅用了一个工作日就容缺办理了工程规划许可证。更没想到的是,在拿到工程规划许可证后两个工作日便拿到了施工许可证,让企业提前开展项目基础部分工程施工,极大压缩了工程建设周期。”

  群众的赞誉背后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延安市抓住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机遇,结合实际,紧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的堵点、难点,从企业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找突破口,创新推出了“拿地开工”改革举措,推行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当即可开展挖土方、打桩基、做防水等基础工程施工。这样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土地不动产证的时间段,有利于压缩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企业成本。
  截至目前,延安已有荣民集团、新区投资发展集团等企业的9个项目采用了“拿地开工”政策审批。
  “拿地开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在延安,类似的改革还有不少。
  近年来,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市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2%,市级事项集中办理率达97.5%。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六个一”模式得到国务院职转办表扬,政府和企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最快可在50和30个工作日内办结。
  全面推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探索“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拿地即开工”审批新机制,市县乡村四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40项审批实现网上办、马上办、掌上办,294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市县两级实现24小时自助办,“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电子证照,全力打造“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清单,建立审管联动平台,确保放出市场活力、管出市场公平。2020年市场主体增长24.2%;民间投资增长26.3%;减税降费12.8亿元。
  延安还以企业办好“一件事”为出发点,建立了企业项目审批“直通道”,实行审批服务专班制度,每季度召开企业座谈例会,面对面解决问题、点对点指导服务;对重点项目落实专人全程帮办代办,实行即报即审、即审即办,为企业提供无缝隙、不间断的审批服务,真正实现了项目审批“事不过夜”,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率、更加便利的办事环境。
  通过一系列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维护了市场秩序,激发了市场活力,在打造行政审批事项少、审批效率高、创新创业环境优上迈出坚实步伐。2020年前三季度,延安市民间投资增长26.3%,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2020年9月,延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创新做法入编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100例》。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农村改革事关每一位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走进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后山上一院院装修精致的民宿错落有致,格外显眼。
  赵家岸村能有如此美好的光景日月,源于该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赵家岸村为了守住集体资产盘活闲置资源,先后进行了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资产量化、股权设置及创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核心工作,特别是2019年,赵家岸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红谣民宿项目,将村里废弃闲置的窑洞租赁给公司发展乡村旅游,让老百姓受益多多。
  “民宿运营开始以后,大家可以在这里干服务、保洁、保安等工作,再也不用到外面打工了。”该村村民张芳芳高兴地说。
  该村在盘活旧窑洞闲置资产,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还把17座荒废大棚通过流转,承包给“种植能人”,发展特色产业。
  村上的种植大户杜彩莉说:“我们把这些荒废的大棚承包起来,种植草莓和反季节蔬菜,增加收入。”
  目前,赵家岸村有川道地417亩,林果260亩,花卉大棚17座,蔬菜大棚82座。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上将集中打造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的生态乡村,扩大设施农业规模,持续激发发展新动能。
  2016年8月份,宝塔区正式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及涉农各类产权流转交易提供场所、发布信息、组织招投标等服务,履行产权交易鉴证职能,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进一步地规范了大家的土地确权制度,实现农村产权登记规范化、交易市场化、资产资本化。
  “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挂牌成立,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激活资源性经营资产的经营效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说是真正地释放了土地的活力。”宝塔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副站长王存保说。
  截至目前,宝塔区共完成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1.04万亩,流转率达30.58%。
  宝塔区在农村土地改革中取得的成效,令人振奋。在全市范围内,同样在土地改革中探索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的还有很多。
  洛川县为了有效破解了产权交易流转体制壁垒,先后探索建立了“农地经营权+多种经营权组合抵押”“农地经营权+农业设施权证抵押”“农地经营权+地上附着物抵押”等组合抵押贷款模式,既有效降低了金融信贷风险,又强力扶持保障了中小企业和农民家庭产业经营项目落地见效,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目标,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真正让土地变成了“活资产”,让农民实现了贷款不再难的梦想。
  对此,洛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钧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通过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彻底激活了土地经营权这一‘沉睡的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真正解决了农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促进了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吴起县紧紧抓住中省市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机遇,争项目、跑资金,全面推动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制定出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六条”措施,全面实施村集体经济“三大行动”,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365万元,初步形成了加大资金扶持、盘活集体资产、培育农业主体、兴办经济实体“四条路径”,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吴起县91个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现有苹果、楸子10万亩,日光温室2708座,大棚2142座,存栏羊子14.3万只、生猪5.8万头,现代农业园区12个,2019年被评为全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县。
  宝塔区、洛川县、吴起县围绕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重点突破、集成配套、主动入位、先行先试,为我市农村改革探索了路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自2017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全市确定了30个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宝塔区、吴起县被确定为国家级产权改革重点县区,涌现出了吴起县南沟村、安塞区南沟村、洛川县黄连河村、延川县甄家湾村等一批产权改革试点村,形成了“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的体制模式和“集体引领、主体联合、贫困户抱团”的生产组织模式,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目前,延安市各项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784个,占总村数的100%,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1418个、经济合作社366个。
  ■ 民生领域改革让百姓获得感实实在在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
  这两年,延安的老百姓有一个感觉,宝塔区第一中学越来越难上了,再也不是以前的旧模样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长期以来,宝塔区第一中学办学质量相对较弱,学生不愿意上,好老师都想着调离,家长对于把自家的孩子送到这里上学更是敬而远之。
  穷则变,变则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2017年,宝塔区第一中学进行前所未有的大改革,从校长到教职工全员实行聘任制,先后选聘优秀教师42名,其中有省、市级教学能手10名。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宝塔区第一中学实现跨越发展,教育质量直线上升,学校声名鹊起。
  通过人事制度、绩效考核等改革,全要素激活教师工作动力,宝塔区第一中学散发出了强劲的活力。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宝塔区第一中学教学质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宝塔区第一中学校长冯志督,列出了学校改革带来的变化:改革前,老师、校长从早到晚的电话宣传,挨家挨户上门招生,一个暑假的招生宣传,只能招三四个班,人数只有200多人。改革后,一中成为无数家长学生优先选择的学校,2018年、2019年学校初一招生人数分别达近千人。改革前,年级学生各科目平均成绩三四十分,改革后,学生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
  群众的口碑就是改革的丰碑。宝塔区第一中学的变化是我市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广大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延安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名校办分校等机制,积极与清华附中、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空军蓝天幼儿园等74所名校合作,引入管理团队、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全面推行中考制度、校长职级制、学业水平考试、课后服务、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等改革,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5所,让延安的孩子接受到良好教育。
  让老百姓获得实惠的民生领域改革,不止是在教育领域。
  近年来,延安深化医联体改革,开展医共体试点,延安第一医疗集团托管4家县级医院,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35%,依托市人民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组建第二医疗集团,托管宝塔区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依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市中医医院组建第三医疗集团,托管安塞区、甘泉县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引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托管市第三人民医院,全市1509个村卫生室实现了紧密型托管,县域住院和门诊费用平均下降37%和40%,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近年来,延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樊九平式”调解入选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安塞区冯家营村治理经验入选全国21个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甘泉县把医疗纠纷纳入人民调解范围,推行医疗责任险,有效化解了医疗纠纷。
  近年来,延安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宝塔区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依托15个“共享餐厅”,满足特殊困难群体用餐需求。黄龙县、洛川县依托当地医疗资源和医护团队,建成社会福利中心和老年公寓,实现了医疗、健身、养老资源共享。黄陵县设立老年残疾人康复医院和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目前全市新建养老机构44家,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4个,农村幸福互助院1122个,床位数1.3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6张,10万余名老年人得到生活照料。
  ……
  一项项改革落地生根、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一波波红利惠民利民……延安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的信心更足、信念更坚、期盼更甚。
  立于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新征程新起点,改革之于延安,更重要、更紧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为延安精神发源地的延安,没有理由不将改革的事情做好做实,也唯有通过改革,作出改变,才能让延安圣地换新颜,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的谆谆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