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延安,沟壑纵横,卫星从太空拍摄出的画面,像是被揉成团后展开的黄草纸。8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将这里描述为“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片厚重的红色土地,见证过“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极端贫困,也曾经历过经济过度依赖单一石油产业而出现的“油主沉浮”窘境。
老区不老,再焕新颜。近年来,在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后,延安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推动绿色转型、着力动能转换,唱响了苹果产业更新升级、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经济业态加速崛起的“三重奏”。红色底蕴更足,一幅色彩斑斓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正在圣地延安的山梁沟峁间徐徐铺开。
绿色产业“新”活力:小小苹果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
走进洛川县槐柏镇两坑村村民陶七斤的家,整洁明亮的窑洞里,现代化家居家电一应俱全。院外,两辆轿车擦得锃亮。
“我和儿子一人一辆!”昔日贫苦的庄稼汉,说起生活之变一脸自豪。靠着家中种植的24亩苹果园,陶七斤去年卖苹果收入54万元。春节刚过,他盘算着给儿子在城里买一套住房。
陶七斤过去种过小麦、玉米和烤烟,土里刨食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如今,他从苹果树上“摘”下了小康生活。仅有170户人家的两坑村,现在家家种植苹果,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有6户。
两坑村的变迁,是延安多年来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结果。“延安目前种植苹果400万亩,2020年总产量突破370.4万吨,产量占到全国的1/9,全球的1/20。”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形象地说,如果用一根线把延安去年产出的苹果串起来,按每个苹果平均直径80毫米计算,可以在赤道给地球挂上一个36圈的“项链”。
2019年5月,延安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摘帽退出,革命圣地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作为当地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发展的绿色产业,延安为1.58万户贫困户建起了11.9万亩果园,目前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左右来自苹果。
一棵棵苹果树,为老区脱贫立下“头功”,也在新时代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冲锋号”。
延安正在推行的苹果产业“后整理”,就是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的举措之一。延安市市长薛占海介绍,所谓“后整理”,就是改变以往“种苹果、卖苹果”的单一模式,在分级分拣、冷藏冷链、品牌营销等后端环节下功夫,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近年来,全市参与“后整理”的脱贫户人均增收超过千元。
在延安苹果第一大县洛川,记者体验了苹果经过“后整理”实现增值的“奇妙之旅”。
在“王掌柜农业”公司,全自动分拣线如照CT一般,快速为每个苹果拍摄24张照片,依据外观、糖度、硬度等指标进行精准分拣,客户可实现个性化定制。像这样的智能选果线,延安已建成103条,果农从过去的“称斤卖”转为“论个卖”。与此同时,延安冷气调库储存能力达到147万吨,如果旺季行情不理想,农民可以把苹果冷藏起来“四季卖”,避免了价格大起大落。
洛川县委书记王明智说,得益于这项产业提升计划,长久以来困扰农民的“果丰伤农”现象得到扭转。如今,不少延安苹果进入国内高端市场,洛川苹果品牌价值高达687亿元,位居全国水果类品牌价值榜首。
四季卖、卖八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延安果农还收到越来越多的全球订单。2020年末,搭乘冷链车的20吨洛川苹果出现在意大利水果市场。截至目前,洛川苹果已出口到俄罗斯、加拿大、阿联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更新升级,为延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蹚出了一条新路。延安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实施农产品后整理拓展工程,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红色产业“新”跨越:文旅融合唱出诗和远方“咏叹调”
“黄河边,延水岸,黄土筑高原;窑洞前,石磨碾,仿佛回到昨天。风清清天蓝蓝,我要去延安……”近年来,一首爆红网络的歌曲《我要去延安》,唱出了万千游客对延安的憧憬。
拥有枣园、杨家岭等445处革命文化旧址,让延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期间,延安接待游客数量突破2.5亿人次,八方游客来到圣地“寻找初心”。
“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在延安的窑洞里,党中央指挥千军万马,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在这里,俯仰皆是历史,我感受到了党从‘星火’到‘燎原’的伟大历程。”站在志丹县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前,大学生葛飞感慨万千。
“事实上,延安不止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里历史底蕴厚重,民间文化绚烂。壶口瀑布、黄河乾坤湾等自然景观,安塞腰鼓、信天游等民俗文化,黄帝陵等名胜古迹,都是延安响当当的名片。”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东坡说,近年来,延安推动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传统红色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如今,白天在革命旧址感受红色文化,晚上欣赏《延安,延安》《永远的长征》等红色主题演出,成为不少游客到延安旅游的“标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文旅融合的新阶段。延安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以文化演艺作为旅游载体,将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很好地诠释出来,让旅游资源活起来、动起来。
既有诗,又有远方。文旅融合引领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让许多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延安农民,华丽转身吃上了“旅游饭”。
在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昔日荒凉的古村落被打造成影视基地,建于清咸丰年间的97个院落、258孔窑洞沿台塬一层层延展。远远望去,在黄土高原地貌映衬下,宛若一幅沧桑古朴的油画。
“过去咱们村一穷二白,村民大量外流。2017年以来,依托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延川将这里打造为影视拍摄、绘画写生、教育研学和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来访。”甄家湾村第一书记罗世杰说,这几年,《建国大业》《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20多个剧组到村里拍摄取景,许多村民返乡从事旅游服务,甚至还当起群众演员。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20年突破了162万元。
“按照‘革命圣地、精神家园’的品牌定位,延安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突破口,取得了很大成绩。”延安市政协委员、延安旅游集团黄陵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霍永杰建议,下一步,延安可在优化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文化遗址遗产保护和特色旅游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发展一批文创企业等方面着力,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多彩产业“新”提升:新经济奏响转型发展“进行曲”
电子竞技行业的“独角兽”企业英雄互娱,把公司总部从北京中关村搬到了陕北延安。落户3年间,非但没有出现“水土不服”,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当地贡献了3亿元的税收。这是记者在延安采访期间,听到当地干部反复提及的一个案例。
英雄互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应书岭说,项目洽谈期间,延安的干部多次上门走访,并成立工作专班,为企业办证、选址等提供“保姆式”服务。“我们被老区人民渴望发展的诚意打动。”
以英雄互娱、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为代表,过去5年间,延安陆续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20个,引进新经济企业1076家,新经济、新业态正在加速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这背后,凸显出延安聚焦动能转换、促进转型升级的决心和力度。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延安地方经济、财政收入依赖石油产业,“油主沉浮”的单一产业格局将延安经济与震荡不断的油价捆绑,难以喘息。近年来,延安主动摒弃“伐倒大树卖原木”式的路径依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引进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新经济。
为了给新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延安整合了28个部门的406项行政许可事项,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数十枚公章变为“一枚公章管到底”。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王利功说,行政效能改革为新经济发展培育沃土,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一大批新经济项目落户延安。
延安卓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宝塔区新材料产业园区去年招商引资的智能终端制造项目,项目落地时,许多审批手续都是由产业园区的工作人员李星全程代办。李星说,在厂房和生产线审批过程中,审批事项由原来的44个精减为16个,审批时限从289个工作日压缩至50个工作日,为企业节约管理费及融资成本约280万元。
不仅如此,针对新经济产业,延安还出台了《促进新经济发展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囊括了要素保障、财税奖补、挂牌上市、产业基金、商事服务等具体鼓励措施。在延安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新经济发展等主题,“创新”一词出现了19次,求新求变心情之迫切,同样可见一斑。
即使是传统能源产业,也在告别粗犷发展的老路。在延安最大的产煤县黄陵县,过去原煤生产过程中的“废物”煤矸石,正在变废为宝:它先是被送入电厂,去年发电共30.9亿千瓦时;发电后产生的炉渣,又被送往生态水泥厂和粉煤灰砖厂,被制作成为新式建筑产品,用于蒙华铁路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
黄陵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浩云说,一块煤矸石被“吃干榨净”的旅程,正是延安能源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跨越、化工产业由初级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不断延伸的缩影。
新经济“无中生有”、潜力逐步释放,传统产业“有中生新”,效益不断提升,愈发健康多元的经济业态,让延安逐渐告别传统资源型城市“傻大黑粗”的面貌,城市形象愈发多彩。“十三五”期间,延安316个重大能源转化和非能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石油工业占GDP比重下降19.7个百分点。全市第三产业占比从2014年的21.9%提高到如今的32.9%,非公经济占比接近3成。
薛占海说,未来5年,延安将围绕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内一流苹果研发生产营销基地的“三区一基地”定位,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