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3版
发布日期:
治水为民兴水强市的精彩答卷
——“十三五”延安水利工作十大亮点
    记者 高乐
  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十三五”时期,与国计民生休戚与共的延安水利工作,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振,成就了一段极不平凡的追梦之旅——
  一帧帧砥砺前行的画面,令人难忘:延安黄河引水、南沟门水库、骨干水源及引提调水工程等建成投运,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解决,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及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有序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延河综合治理阶段性完工,节水灌溉工程等项目陆续实施……
  一串串挥汗换回的数字,让人欣喜: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44.65亿元;新增供水能力2.1亿立方米;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50平方公里,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0.2亿元;解决和改善了231.33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市水务局连续四年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利工作评价问效优秀等次,2020年被省水利厅、省扶贫办授予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先进集体,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
  在这奋力追赶超越的五年,市水务局党组带领全市水利人努力奔跑逐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治水方针指引下,按照“强党建、聚合力,抓水源、重配套,治污水、优环境”的总体要求,砥砺奋进,改革攻坚,变无水为有水、变死水为活水、变脏水为净水,交上了一份治水为民、兴水强市的精彩答卷。
   1 项目资金投入持续增长水利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全力保障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五年来,我市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44.65亿元,创历史新高。
  我市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作为保障民生的基础工作,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市县财政极为困难的形势下,紧盯中省项目投资渠道,多方争取资金,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加大项目生成力度,推进水利事业发展,为延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给力”供水保障能力实现新突破
  坚持“外引、内连、多蓄”的水资源配置思路,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建成投运,全市新增供水能力2.1亿立方米,现状供水能力达到5.3亿立方米。
  黄河引水工程按期实现通水目标,顺利供水至延安市城区、高新区、延川县城和延长伴生气项目,彻底扭转延安市城区、延川县城缺水的现状,为2018年全省重点水利工程“仪祉杯”劳动竞赛唯一夺杯工程;南沟门水库建成投运,实现向延安炼油厂、延安石化厂、延能化项目及洛川、黄陵县城供水,获2020年陕西省建设工程“长安杯”奖;石堡川水库向洛川石头镇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吴起大树梁、志丹黄地台、甘泉府村川、富县大麦秸、洛川李家河等一批水源工程建成投用。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库41座、引提水工程2240处、各类机电井54079眼,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利前期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王瑶水库扩容工程、白龙江引水工程和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被列入近三年开工的全国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龙安水库、永宁水库、延河上游分洪道被列入全国“十四五”水安全规划,为“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防洪减灾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统筹做好中小河流、重要支流、山洪沟治理、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等工程措施和防汛信息化系统建设等非工程措施,全市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全市共治理重要支流11条、中小河流17条、山洪沟4条,新建堤防护岸97公里,综合治理河长121.2公里,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7座,建成抗旱应急水源工程14处,使22个乡镇、86个村组、6万人口、2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加快水旱灾害预测预警预防建设,建成各类雨量站、水位站1727处。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更加完善,实现了传统防汛向科学防汛的转变,连续五年被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授予“全省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4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农村供水能力实现新提升
  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紧盯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保证率“四项”指标,按照“源头保护、龙头安全、服务标准、建立长效”的建管模式,累计完成投资13.34亿元,建设各类饮水工程3963处,划定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区4521处,解决了14.13万贫困人口和101.64万非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安装集中式净化消毒设备5208台、家用净化设备3.12万套。集中供水工程消毒设施配套率达到99.4%、集中供水率达到9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供水保证率达到95%。
   5 水保综合效益充分彰显水生态建设迈向新高地
  坚持“林草绿山、沟道淤地、固沟保塬”的防治思路,将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大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固沟保塬、旱作梯田“四大工程”,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监测监管“三大体系”初步建成。全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50平方公里,新修加固淤地坝339座、生态涝池812座、治理小流域110条,新建国家级水保示范园1个、省级水保示范园3个、县级水保示范园14个、“水美乡村、水富乡村”示范点20个。
  宝塔区南泥湾汾川河被水利部、财政部列为陕西唯一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试点,统筹实施清淤疏浚、水系联通、岸坡生态治理、水土保持、智能化管理、水污染防治等六大治理措施,撬动市县财政、社会资本、国企融资3.06亿元,在项目整合配套、河湖管理机制、综合治理成效等方面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系统治理提供了典型示范。延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五大工程”,初步实现“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特别是延安城区段呈现出“山水相映、河谷花海、人水和谐”的新景象,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6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节水灌溉发展跃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管灌、喷灌、滴灌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有力助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施高效节水灌溉23个项目,新打机井130眼,新建塘坝26座,建成912处中小型农业灌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64万亩;实施富县葫芦河、宝塔南泥湾、黄陵隆太塬、洛川拓家河灌区节水改造,铺设管道69.12公里,改造渠道44.79公里,改造节水灌溉面积21.78万亩,新建及改造各类建筑物283座,有效灌溉苹果及棚栽产业40余万亩、粮食作物等其他产业21.4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
  7 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治水管水取得新成效
  不断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将水务系统承担执法职能的单位整合组建,成立延安市水行政执法支队,形成执法合力。深入贯彻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坚决查处非法取用水、人为水土流失、河道非法采砂等涉水案件,常态化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良好水事秩序。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47起,现场制止违法行为810起,排查水事矛盾纠纷459件,整治沿黄采砂场39处。加强部门联合执法,督导检查480余人次,督查整改突出问题70多个,行政司法拘留20多人,依法征收水资源税4.57亿元、水土保持补偿费13.7亿元,依法追缴水土保持补偿费6.5亿元。
   8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河湖管理保护开创新局面
  坚持高站位推动、高起点谋划、高要求考核、高效率落实、高标准见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组织、制度、责任“三大体系”,全市2670名河长到岗履职,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河护河治河新机制。
  开启系统治水,严格落实“四单管理”,全市248条河流完成划界定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延河等8河2库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通过省级审查,水域岸线规划工作进度全省第一。清理整治河道“四乱”问题1087处,常态化开展千人治污大行动,建成投运水体达标工程129个,对83个断面开展水质监督性监测,坚持对各县区河长制及水污染防治工作实行“一月一考核、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2020年6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各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9 持续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水利建设管理迸发新活力
  把深化改革作为释放水利发展活力的关键,实行试点引路,稳步推进水利改革。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1.05万处小型水利工程实现了产权、管护责任、管护资金、管理制度“四落实”。颁发产权证书1.02万处,发证率达到97.8%;落实管护主体责任1.03万处,落实率达到99%;落实工程维修管护资金3856.6万元,群众满意度达到93.85%;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改革面积55.73万亩,占改革总任务的109.4%;成立用水协会38个,全面建立了水价形成、精准补贴、节水奖励和运行管理“四项机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10 示范立标杆倡导新风尚节水控水行动跨入新阶段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计划用水,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强度“双控”行动,认真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和工业节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规模以上节水型企业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创建节水型企业5个、节水型机关22个、节水型小区15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5个,节水示范典型带动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