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里,清明总是要下雨的。这一自然现象,千百年来,被我们的祖先赋予了独特的内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从节气到节日,这里面必有人心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我们的大部分节日,都是热闹的、美满的、团圆的,唯有清明,既有传统节气的典雅,又蕴含了深刻的意义。清明节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扫墓、祭祖,更是通过对祖先的追忆,对亡人至亲的思念摩挲,来完成对生命的体味和感恩。
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平日里,我们会回避此类话题,甚至有了许多禁忌。记得小时候寻猪草,大人明令禁止,不许去坟头。怕我们记不住,还故意吓我们,说那里有鬼,独自去会被捉走。大人的说法,不完全是迷信,主要还是源于对死亡的惧怕。当我们追问鬼是否存在的时候,即便是自家亲人,也会遮遮掩掩,大多是缄默的样子。估计在那时,我幼小的心灵就意识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需要回避的。
回避死亡,已成为我们的心理习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人愿意去谈论这些问题。对生者来说,死亡是痛苦的、沉重的,每一个有过生离死别的人都见识过那痛哭流涕的场面。然而,无论死亡是一把多么黑沉的伞,无论我们怎样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起来,靠在墙角,它依然会尖锐地滴着水,汇成潮湿的一滩。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我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谁又能把它折叠起来束之高阁?
“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场生命洗礼。不是以宗教的方式,不是集会或演讲,而是以家庭为单元,以亲情为纽带,在荒僻的坟头或幽静的陵园,以私密的方式来完成生命的梳理和共振。这种独省沉潜的方式,总让我想起清晨草尖上悬挂的露珠——晶莹剔透、命若琴弦、美又脆弱。这种痛彻心扉的领悟,会让我们穿透生活的铠甲和岁月的烟云,感受到生命的河流中深沉呜咽的幸福和忧伤。独自弹琴,独自伤悲,顽强生长。我总觉得,清明节下的这场必然的雨,这一年一度生命的湿润和轻颤,潜入泥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性格气质里含蓄内敛的部分。
是的,既然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既然我们出于爱意而不忍心对孩子说出生命中残酷的部分,那就在清明节,在这样一次家庭聚会里,郑重地对故去的亲人进行一次探望和问候吧!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请把孩子带上,让他们也参与进来,跪下来,给先人们磕磕头、烧烧纸,让孩子明白那些死去的人并不仅仅是祖父祖母等抽象的符号,曾经也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童年,有青春,有梦想,有他们的爸爸妈妈。如今他们归于泥土,虽然不在了,坟头上却有了祭拜的儿孙,这本身便是生命延续最直观的表达。而这体验的过程,就已经完成了一次朴素的生命教育。
都说清明的雨是冷的,是悲伤的眼泪。然而这人性里柔软的液体,又何尝不是滋润,不是死者对生者的馈赠?在这个蓬勃繁盛的季节,在农事展开之前,让我们对寒冷的东西来一次深情地回望,然后抹掉眼泪,走向田间地头。正所谓知死而乐生,每一个亲人都值得怀念,每一次扫墓都不会是徒劳的伤悲。这清明的雨,是冷雨,却也是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蓬勃生长,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