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我的父亲
韩启宏
  初春的早晨,清冷中透着寒气,跟着父亲出去锻炼,望着眼前的背影,心中突然间增添了不少惆怅。父亲原本高大壮实的个头,如今变得低矮消瘦,背已有些微驼,走路也不如原先矫健,满头乌发已变得斑白,岁月变换间,父亲已步入晚年。
  父亲是我们的骄傲。1960年,父亲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首届学生。由于交通不便,父亲从老家韩城步行翻越大岭,到宜川后再乘大卡车一路颠簸,经过三天才从韩城走到延安。1962年,父亲从延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吴起县当老师,一干就是22年。从事教师职业的22年里,父亲先后在吴起县中学、林业中学、农业中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教师进修学校等学校教书,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毕业后有的在农村成为技术员、村干部,有的从事教育事业,还有的从政,成为各级各部门的领导,有的还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带领十几名学生,利用暑假走出了他们的一次“长征”,从吴起步行翻山越岭到北京去见敬爱的毛主席,历时20天,行程1000多公里。虽然最终没有见到毛主席,但通过这次“长征”,学生们锻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沿途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地理风貌为学生们提供了难得的实践课堂。直到今天,父亲提起那次“长征”,他都记忆犹新,充满了自豪,我们也是由衷的钦佩。父亲有绘画的天赋,年轻时,曾有过不少画作。记得有一年,我们回老家,在一个柜子里面翻出了一幅他的画作,是画在一条门帘上的,画的是一个小孩在踢足球,画面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后来,我们问及父亲,父亲这才告诉我们说,当年考大学,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延安大学,另一个西安美术学院,由于延安革命圣地的特殊地位,他选择了延安大学,对此,我们都嘘唏不已。如若当年父亲选择了美术学院,可能会成为一个卓有造诣的画家,父亲的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番模样了,也许我也就不会写下这段文字了,如今唯一遗憾的是,父亲当年所作的画作没有保存下来。
  父亲一辈子吃了不少苦。小时候父亲在老家韩城的一所中学上学,那时候,在爷爷在精心操持下,我们家在当地还算得上富裕之家。但是,父亲上学时从没有吃过一口像样的饭,每天早上都是开水泡馍,然后中饭也是干馍片就白开水,下午回到家里还要干一些杂活,尽管这样,父亲的学习从来没有耽搁。在上中学期间,爷爷曾经有过让父亲回家干活,放弃学业的打算,为此,父亲着急上火,一度眼睛失明,后来到西安才治好父亲的眼疾。最后,爷爷打消了这个念头,父亲才得以继续他的学业。
  记忆中的父亲,一直在家和工作单位之间奔波。六七十年代,我和弟弟、妹妹都很小,母亲在陕北延安吴起农村的一所小学教书,而父亲却在百里之外的另一所学校教书,其间,母亲因工作调动反复调换了好几所学校,父亲也调整过几个单位,但始终都是两地。父亲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他教书的学校,一两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回家一趟。那时候,公路不通,交通不便,也没有交通工具,就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更不用说汽车了,回一趟家只能是翻山越岭,沿着崎岖山间小道步行。那个年代,工资不高,商品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但父亲每一次回家,都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有时会给我们带回一包点心,有时会买半斤水果糖,有时是两盒饼干,父亲总是变着花样来满足我们对他的期盼。每次回家再离家,我们都默默地看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盼望着父亲早点再回家。直到1984年,父亲调动到延安地区外事办工作,一年后母亲也调到延安文化沟小学教书,我们一家才算是结束了聚少离多的日子。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第一次住院是在1995年,那一次,父亲因为发烧住进医院,住了近一个月,都没有查明病因,后来发烧到40度,一度连家人都无法辨认。在母亲的坚持下,父亲转院到北京友谊医院治疗,最后诊断为肾结核,经过为期一周的治疗,父亲痊愈出院。2012年8月的一个中午,父亲突然在家中昏厥,经医院诊断为癫痫,10月份又因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增生先后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治疗和手术,此后,父亲的身体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完全康复,从2012年到2018年的七年间,父亲先后住院十多次,四次去北京看病治疗。
  记得父亲说过,他的救星在北方,这么多年的疾患,都是在北京得到治疗的,这都要感谢我二伯二娘一家,二娘是北京友谊医院的著名专家,这几年去北京,每一次都是在她的精心治疗和关照下,父亲的病才得以康复。
  岁月沧桑、时光流逝,父亲已80高龄,虽然病痛使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父亲依然坚持每天锻炼,早睡早起,从不间断。做儿女的我们,也只有默默地企盼父亲身体慢慢地好起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