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陕北排浪似的山峦,我知道,对离开这里的人们而言,梦魂萦绕是一种 常态。但是,于我而言,年龄愈增,愈不敢用这样的字眼展示自己的心境。我常常想:再美好的思绪如果转化不成现实的报答行动,肠思断、泪流干是没有用的。
想起32年前的一幕。大学毕业前夕,省城名校的一位学长对我的同学说:“陕北现在正是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你们不建设谁建设啊!”愿望与现实总是那么悖离,我们不少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陕北。但我们毕竟流淌着陕北的血液,对陕北的感情是刀砍不断斧剁不断的。是的,我的一位熟人想家乡时,不得已竟然让家乡的人捎来一包黄土,放在枕头下,想到极致时,就用舌头舔舔。走出去的人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们一旦有了报效陕北的机会,就会全力以赴。
我内心一直有一种说不出口的亏欠,那就是走出家乡,就没有给家乡做过什么事。今年,机会终于靠近我了。我有幸可以努力向高层通过税收数据建言。这样的机遇不是谁都可以有的,我开始抢抓这样的机遇。
拿出一份高质量的建言是极其不容易的。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获取数据,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用长达六年的数据说事。我们要请求上级帮助,请求当地同行的帮助。光有数据还不行,我们还要听取省级工信、商务等经济部门的专业人士的观点,更需要收集所在行业一线人员的心声。有时,为了一个数据,甚至进行过40次不厌其烦的追寻与索要。我们更要熟悉当地政府的经济规划、推进举措,从而发现我们想要的东西。其实,发现问题也许还并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怎么进行管用建议?如果建议弄不准,一切前功尽弃。为了克服我们自身行业所在的视野局限,我多次请求当地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士帮助我们。为了做一个推动消费稳增长方面的专题,我们从3月份做到9月份,所涉及的厅局、地市达到20家,请教专家多人。最后形成的报送稿只有5页,但提供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多达81个,其中税收数据达到50个。
望着北部陕北的山峦,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今年,我们被高层采用的专题建议达到5个,个个涉及了陕北。我们的采用率几乎是100%,当然也有批示的。这样的采用率出自一个地级市无名之辈的手,确实还是不容易的。领导对我们的评价是很高的。更有趣的是当两家单位的领导同时看到我们的报告时,出现过“争抢”协助我们上报的状态,都想第一时间上报这种有价值的东西。为此,有关方面还出面协调解决这种“争抢”状态。我就想: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还是大家同有一颗事业心,同有一种发展志,同有一种为民情。对于我而言,更朴素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实在在想办法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点事情。因为我明白,这样的机遇对于我也是非常有限的。
是的,一个人在爱家乡、在报答家乡面前有时是可以不计较劳累与名利的。我的付出是非常辛苦的。一个报告从选题到完成大约需要100次修改。我的节假日几乎全部时间精力都扑在其中了,我要在图书馆翻阅大量政策性参考资料。我要在绝对投入的状态下用节假日反复修改文稿。我走在路上,都会不由自主地为一个观点、一个定性的词语而反复斟酌。每当独自置身于这样的劳动中时,我几乎忘掉了一切。当这样的劳动结束后,我就暗笑自己又与世隔绝了一天。我感觉只有这样,才是对当初离开陕北一种力所能及的补偿。
其实,人世间需要有这样一种姿态:他们默默无闻地做成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与成千上万人的福祉息息相关。这些人这样做了,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灵魂,这种来自自我的灵魂安宁与良心满足也许胜过外在的赞誉褒奖甚至物质的犒赏。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在能做事的时候,实实在在做几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是值得的!
人都有走向年老的时候。当我们走向年老,回首这样的往事。在我看来,这和拿着自己著作、拿着奖杯抚摸的自豪感是一模一样的,和抚摸自己孙子的脑袋而产生自豪感是一模一样的。这些成果虽然没有我的名字,但是只要我的内心满足,这就足够了!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