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愿宏
《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完美融合、百科全书式的伟大著作,其结构的宏大严谨、人物的典型饱满、语言的出神入化、内涵的博大精深、隐喻的扑朔迷离,无不令人称奇叫绝。它也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大量优美绝伦的诗词曲赋,洋溢着芬芳诗意,闪烁着永恒光彩。假如没有这些诗词,其语言的艺术性、塑造人物的独特性、驰骋想象自由穿越的丰富性将大打折扣,作品的魅力必将衰减。全书大量诗词曲赋,与小说的主旨、思想、人物、情节、环境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揭示主题,微言大义,意在画龙点睛
《红楼梦》在写法上运用了“春秋笔法”。即微言大义,暗含褒贬,有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寥寥数语,道尽人世沧桑,透析人性,颖悟禅机。有人觉得作者是不是在宣扬一种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其实这是作者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因为他出身于上层封建世家,亲眼目睹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切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痛苦,所以这应该是一首控诉的歌、诅咒的歌。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更加具象化:“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意象两两相对,忽荣忽枯,忽丽忽朽,形成鲜明反差,造成强烈冲击,预示着宁荣二府的兴衰遭遇。十九世纪,美国自然主义者、著名作家、改革家和哲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悟写成《瓦尔登湖》一书,讲述了自己与大自然有机融为一体,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神奇经历。书中写道:“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梭罗在工业革命初期就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今天的现状,使人们反思未来的社会形态和人的生存状态。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诱惑,让人尽享便利的同时也应接不暇,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人的良知和道德底线,人们想要的太多、追求的太多、不满足的也太多,最易忘记初心,迷失本真,模糊前进的目标和方向。电影《梅兰芳》中有一句台词“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谁就毁了中国的戏剧。”梅兰芳正因为专注、执着甚至到偏执的程度,才会醉心于自己的事业,才会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创造。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是写贾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看似是对宝玉的批判,实则暗含褒奖。以封建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考量,宝玉是“混世魔王”“不肖子孙”。但从曹雪芹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审视,贾宝玉却是一块浑金璞玉,保存着人性中最珍重的真、善、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用虚无理论来无情嘲讽世俗中人,深刻批判社会现实。这类诗词联语看似加重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让人觉得作者好像是消极厌世的,其实恰好相反,正是源于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才会倾其一生,“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地著成这一巨著。
活化人物,彰显个性,尽写风流韵致
书中最典型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她俩的诗最能体现各自不同的风采神韵。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这样写,“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把一个珍重芳姿、淡雅端庄、矜持自尊、含蓄敦厚、通晓世故的封建社会的标准大家闺秀的品行志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看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宝钗认为大白天也要郑重地关上门,黛玉偏是任情率性,半卷湘帘半掩门,用碾碎的冰作为花土、用玉做花盆。偷来梨花三分素白,借得梅花一缕香魂。似月宫里的仙子缝缟衣,又像秋闺里的怨女擦拭泪痕。娇羞幽怨向谁倾诉,疲倦地依着西风天已黄昏。诗中以白海棠的雅致、梨花的洁白、梅花的清香、月窟仙人的清冷孤寂、秋闺怨女的多愁善感一系列独特意象,折射出她纯美哀怨的内心世界。再配合人物恰如其分的言行举止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活化出一个玲珑剔透、冰清玉洁、风流袅娜、恃才孤傲、重情重义、可亲可爱的美好女性。
书中诸如制灯谜、行酒令、饮宴、聚会等生活琐事的描述也极富诗情画意,绝无多余的闲笔赘语。林黛玉写过一首谜语诗:“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这个谜语的谜底是计算时间用的更香,在香上标注刻度,以香燃烧来计算时间。就是这则小小的谜语,也能体现作者用心之细微,寓意之深长。这首谜语诗构思巧妙,语带双关,处处在写更香的特征和燃烧的状态,却又无不暗示黛玉的用情深挚、苦心煎熬、感时伤世。书中关于黛玉的诗词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她的《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如泣如诉,血泪和凝,道出了《红楼梦》中以及现实社会中美好女子的不幸,最能引起读者共鸣。贾宝玉因父亲听信谗言,遭受毒打。林黛玉在一块旧手帕上写了《题帕三绝》,不顾礼法约束,派晴雯传递信物,大胆倾诉对宝玉的情意,这无疑是对人性的伸张,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书中还有大量体现人物个性特征、文化修养、才情志趣、社会地位,同时又表明人物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的诗词曲赋,值得我们咀嚼品味。例如《红楼梦曲十四首》中有一叫《聪明累》的曲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这首曲是唱王熙凤的。“聪明累”,是知进不知退、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王熙凤是作者着力刻画、塑造的人物,是荣府内实际上的第一号当权人物。贾琏的心腹兴儿说:“若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她。皆因她一时看的人都不及她,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有人敢拦她。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她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她讨好儿。估着有好事,她就不等别人去说?她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她自己错了,她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她还在旁边拨火儿。”“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这些话是通过兴儿的嘴说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作者的看法。她是贾家这座大厦的“顶梁柱”,当“忽喇喇”大厦倾倒时,第一个就要将她压死。
增添意趣,烘染情境,步步引人入胜
太虚幻境中有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两首、副册判词一首、正册判词十一首,都有所指向,有所隐喻,是对众多美好女性“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的嗟叹,也是对“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哀婉。同时,这些判词出现在全书第五回,对后面章节的展开和人物下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造成了悬念、奠定了基调,从而吸引读者深入其中探明究竟,为不同人物的命运遭际牵肠挂肚。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第八首,是写王熙凤的。“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有着男人也鲜有的才干与气魄,是荣府的管理者,只是她“掌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就把她那种“杀伐决断”的机灵劲展现得淋漓尽致。准备迎接元妃省亲的时候是贾家的繁荣时期,可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当贾家败落时,她颐指气使的日子也走到了尽头,凄惨地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一从二令三人木”也许是指贾琏对凤姐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先是顺众,后是冷淡,最后休弃。
小说中的对联、匾额,对渲染特定环境、推动情节演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贾宝玉看了宁府上房挂着的庸俗旧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顿时大倒胃口。看到秦可卿卧室“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便感到神清气爽。同时,小说中一些诗词,为推进情节、贯通结构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寓意深远,涵泳不尽,让人魂牵梦绕
《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哀悼晴雯的长诗。写道“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意思是说,回想姑娘当初活着的时候,你的品质,黄金美玉难以比喻其高贵;你的心地,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你的神智,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你的容貌,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高尚的品格,被人妒忌,你的愤恨恰似受打击被贬到长沙去的贾谊;刚烈的气节,悲惨的遭遇,像大禹的父亲鲧为了治理洪水,用天帝的息壤被天帝杀死在羽野。最摧肝裂胆的是这一句:“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原以为红绡帐里的公子,感情特别深厚;现在始信黄土堆中的姑娘,命运实在悲惨。后被宝玉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贾宝玉在这里悼念晴雯,其实是在哀叹林黛玉。晴雯的性格与林黛玉的性格暗合,敏感的林黛玉已经预知到自己的结局。脂砚斋评论,“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这篇诔文在文字上借用最多的是屈原的《离骚》,这也许不是偶然。《离骚》的美人香草,实际上根本与男女之情无关,是在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大兴文字狱,稍有“干涉朝廷”之嫌,就要招来横祸。作者这里或许也有一丝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情绪。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诗》无达诂,《易》无达占”的观点。是说对《诗经》没有准确固定的训诂,对《易经》难以作出标准的解析。诗歌的魅力,在于其朦胧含蓄、情思跳跃的难解不尽之意,《红楼梦》全书和它的诗词也是如此。加之原著只留下前八十回,使得其更加亦幻亦真,如诗如梦,缥缈难寻。诗歌就是在解释中丢掉的东西,正如闻一多先生讲的:“譬如一朵五色的灵芝,长在龙爪似的老松根上,你一眼瞥见了,很小心地把它采了下来,供在你的瓶子里,这一下可糟了!从前的瑞彩,从前的仙气,于今都变成了又干又瘪的黑菌。”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积淀、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和审美眼光来阅读《红楼梦》和它的诗词曲赋,所得所获怎么会一样呢?这也许正是文学经典的价值与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