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就会有燕子飞到我家的窑檐下筑巢。它们背上的羽毛是蓝黑色的,腹部长着灰白色的绒毛,还生有一对剪刀似的长尾巴。
在它们准备筑巢的前几天,总会在窑檐下来回飞翔,久久不肯离去。你可以从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中,推断出它们在商讨着什么。
有时候,它们叫得让人烦躁不安。有时候,它们会因为一件什么事无法沟通,突然打斗起来。这种种让人捉摸不透的行径,让人觉得这鸟儿也有常人之脾气。
当你用一根竹棍驱逐它们的时候,两只燕子会瞬间飞出窑檐,齐刷刷地落在门前的电线杆上,似乎从未发生过什么似的。它们偏着小头,闪着游移不定的目光观察着角逐它们的人。那神态,好像角逐者成了好事者,站在那里和它们一争高低。
这两只燕子在屋檐下就这么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然后就开始了筑巢。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是怎么筑巢的呢?
每当它们筑巢的时候,我总喜欢静静地观察它们。只见一只燕子嘴里叼着泥团,另外一只燕子的嘴里叼着植物的茎秆,两只燕子一起来筑巢。它们配合得如此默契,常常会引来人们惊讶与赞叹的目光。有人说,燕子筑巢时用来使泥土混合的黏液,是燕子的唾液。其实很多时候,它们是从潮湿的河湾,或下过山雨的泥坑边衔来泥巴,再用单独捡来的羽毛或细枝,和着稀泥,一点一点地筑起巢穴!
那最后筑好的巢穴,竟像一个古堡一样的泥窝窝倒挂在屋檐下。不得不佩服这小小的生灵,会有如此之高的建筑技艺。别小瞧它们简陋的小“城堡”,里面有蒲公英的细棉絮做铺垫,那材质可是既温暖又舒适。
多少年过去了,连我自己也未曾想到,关于对燕子筑巢的记忆,竟会奇迹般地落入纸张。如今,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很难看到燕子筑巢的情景了。但可喜的是,我偶尔还能从天空看到燕子的身影。每当看到它们,就不由得想到燕子为了哺育自己的后代,每天不知要在树林与巢穴之间往返奔波多少次,也不知要捉回多少条小虫,才能喂饱小燕子。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中的这两句,是对燕子辛劳喂养后代的形象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