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插队二三事
  李连科
  我去延安插队,在生产队劳动、锻炼了一年零七个月。这一年多,在我生命长河中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却对我一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一年多,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今天,我就想说说自己插队时期的几件事。
  知青灶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懂得知青灶是什么,是干什么的。但只要上过山、下过乡的人都知道,这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我们初到生产队,全队22个学生在一个类似公共食堂的地方吃饭,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知青灶。
  知青灶是大队部临时改造的一间有灶台的房间,很简陋,只有简单的炊事用具。灶上刚开始给我们做饭的是队里的一个老红军。他做的饭,主食永远是玉米面镆,副食是一成不变的清水煮萝卜,萝卜还是糠的。
  我们下乡没多久,1969年的春节来了!这是我们来农村过的第一个春节。生产队来了北京娃,队上特别重视。当时,队长亲自下厨,炸了具有陕北特色而且当时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软糜子面的油糕。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当时我们知青还没来到灶上,灶台里就挤满了闻讯而来的乡亲们。他们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沾油腥了。那个队长一边榨油糕,一边自己吃油糕,吃得满嘴都是油。待我们知青去吃,觉得那油糕有一股子麻油的味道。后来,我们知青要求自己管理伙食。可当我们自己接手这件事后,觉得这件事情更难了!一来,我们都是刚从城市来的十几岁的孩子,在家从来没做过饭;二来,谁也没有每顿做过这么多人的饭。因此要么生一顿、熟一顿,要么知青下工回来,灶上的饭还没熟。起初,国家每月给我们44斤粮食,其中粗粮多,细粮少。后来,国家减少了对知青的补贴,灶上也从烧煤改成烧柴。我们自己还得进山打柴,就更难了。因此,知青之间也产生了矛盾。于是提出分灶,知青灶也因此名存实亡。
  1970年,政府开始给知青分配工作。随着参加工作的知青人数的增多,在知青灶上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少。最终,知青灶结束了它的使命。
   小动物
  我这里所说的小动物,不是猫、狗之类。而是农村人身上普遍都有的虱子和跳蚤。由于当时农村生活条件较差,人们的卫生观念也不高。由于陕北地区缺水,水贵如油,根本没条件洗澡,所以人们身上有了虱子和跳蚤。说起这些小动物,我现在都心有余悸。它们寄生在人和牲畜身上,藏匿于衣服、被褥的缝隙中,以人或牲畜的血为食,不但奇痒,还会传染疾病。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们当时劳动之余在田间地头休息时,妇女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互相寻找头发里的虱子。而男人们则躲在一旁,解开大免裆裤,寻找跳蚤。每毎如此,我们知青都躲得远远的。但即便这样,我们也没能幸免,跳蚤后来也跑到了我们的身上。这种小动物,有极硬的壳,是动物世界里的跳高冠军,一般很难被人们逮住。它的排泄物是犹如深褐色的血点儿,落在人的衣服上,洗都洗不掉。一直到我参加工作,卫生条件好了,跳蚤才渐渐消失了。
  延安时期,人们把跳蚤称为“革命虫”。我这几次回村,和老乡们说起“革命虫”,老乡们说:大家现在都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洗澡设备,条件好多了,“革命虫”也逐渐消失了。不能不说这是农村的一次革命,一个进步。
  睡火炕
  农村没床,乡亲们祖祖辈辈睡大炕。你真要他们睡床,他们肯定睡不惯。而我们这些知青恰恰相反。在城里睡惯了床,去农村,突然让我们睡土炕,还真有点儿不习惯。陕北人普遍住窑洞,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但非常潮湿。解决潮湿的方法就是睡火炕。农村家户的灶台连着土炕,烟道顺土炕而上,做饭时,利用余热把炕烧热。睡在火炕上和睡在床板上的感觉绝对不一样。到了老乡家,他们对你最热情的招待方式,就是让你脱鞋上炕,盘腿而坐,在你面前放上一壶热茶。“你喝,你喝”的让茶声不绝于耳。陕北人吃饭既没有饭桌,也没有炕桌,他们把菜及调料放置在一个一尺见方的木制漆盘里。这漆盘也属陕北特色,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讲究一点儿的漆盘漆有花草的图案。开饭前,人们以大炕为桌,围着漆盘盘腿而坐。
  吃饭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菜,通常是在盘子里放一小碗辣子面和一点盐。辣子面一般是用水调成糊状,条件好点的家庭,用油炸一下。夏天还有点韭菜末。还有一碟陕北农家自腌的菜,味道有点儿像今天的泡菜。就算招待来客的最好伙食。
  自留地
  我们那时候插队,农村都是集体所有制。但社员每人拥有一分自留地。种些蔬菜,解决自家吃菜的问题。我们插队不久,队里也分给我们每人一块自留地,那是全大队原来最好的一块菜地。还有口井,也分给了我们。可是我们这帮学生哪会种地?种地,看着是件挺容易的事,可里边的学问也多着呢!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事儿。虽然队里也派社员指导我们打理菜地,可我们这帮知青,一不勤快,二也不像社员那么用心。没过多久,地都荒了。连社员都觉得可惜那几亩好地。再看看人家社员家的自留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其中种的黄瓜、西红柿、尖辣椒、西葫芦、豆角,真是应有尽有。就连那西红柿架和黄瓜架都搭出了艺术的美。我们这帮知青,不会种菜,会“偷”。趁着老乡不注意,摘上一两根黄瓜,洗都不洗就塞进嘴里。贼香!贼甜!
  我在陕北农村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多时间。可就是这短短的一年多的农村生活时间,却教会了我很多。在此期间,我学会了任劳任怨,学会了乐观向上。这些品格在我人生成长的路上,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虽然那段生活过去快半个世纪了,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艰苦的岁月,就像烙印,已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刻在我的生命中。大雪无痕,生命有痕。难忘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