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3日
餐桌旁的领袖
李沫橘
  在杨家岭旧址毛泽东旧居前,安放着一张方形石桌。它高一尺五寸,边长二尺,是陕北极为常见的普通石桌。在火红的延安岁月里,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在这里就餐。作为餐桌,它见证了一代伟人克己为民,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范。
  1940年秋,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到祖国。为了取得这位财神爷的支持,蒋介石极尽奢侈,大摆宴席,仅仅一顿饭便花去了800块大洋。面对如此奢华的场面,陈嘉庚失望了: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国民党仅仅一顿饭便花去800块大洋,中国的希望在哪里?于是,陈嘉庚不顾蒋介石的极力反对,风尘仆仆来到延安。
  为了表示对这位华侨领袖的尊敬,毛主席特意在他的小院里宴请了陈嘉庚。这顿饭,没有豪华的餐厅,更没有讲究的餐桌,主席只是在这张小石桌上铺了两张报纸当桌布,摆了四样菜,除了主席亲手种的白菜、豆角、辣椒,还有一盆清炖鸡肉。席间,主席风趣而幽默,他指着鸡肉笑着说:“我的薪水有限,买不起鸡,这是邻居大娘听说我家里来了贵客,特意把她家养的老母鸡杀了送来,今天我可是沾了您的光喽。”得知主席请自己吃的这顿饭仅花了两角钱,他想起了蒋介石请他吃的800块大洋的大餐,感慨万千。他意味深长地对主席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最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离开延安后,他热情地向国内外宣传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宣传陕甘宁边区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抗日救国的诚恳态度和英明政策。
  艰苦的延安岁月,换来了崭新的新中国。主席的餐桌,也由这张小石桌,换成了中南海那张古香古色的八仙桌。餐桌变了,可餐桌旁的领袖却还一直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与朴素。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上了学。周末她回到中南海,见到爸爸委屈地说:“学校的粮食定量太少了,全是盐水煮的。”望着李讷消瘦的面颊,主席轻声地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毛主席给李讷吃了顿红糙米饭,里面还掺着芋头。李讷吃得真香啊,饭菜烫得她顾不得吹冷便大口大口地吃着,两只眼睛还不时地张望着别人的碗。很快,她便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可仍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她望着卫士轻声地说:“叔叔,有热水吗?我把盘子涮涮,别浪费了。”看到这一幕,主席的眼睛湿润了,可他什么也没说,便走开了。晚上卫士对主席说:“主席,李讷太苦了……”“不要说了,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恪守本分的好。”
  一路走来,共和国的缔造者们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自警自律,始终保持着革命家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家宝”,让我们牢记历史,让这些“传家宝”代代相传。 (讲述者为延安育才学校四年级一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