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传承红色基因,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贡献
——毛泽东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80周年纪念座谈会侧记
  记者 王垠山 刘彦
  7月14日上午8时许,在位于宝塔区桥沟街道柳树店村的中国医科大学旧址前,早已是人头攒动。听说中国医科大学的专家来到村上开展义诊,乡亲们一大早就携老扶幼来到现场排队看病。
  在中国医科大学礼堂右侧,毛泽东主席于80年前为中国医科大学更名后第一期毕业生毕业时题写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十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中国医科大学前身为1931年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学校发轫在井冈山,诞生于瑞金城,锤炼在长征路,成长于延河畔,活跃在东北战场,腾飞于辽沈大地。学校于1940年3月迁至延安东门外的柳树店村。同年9月,经毛泽东主席提议,红军卫生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1年的夏天,红军卫生学校十四期(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后的第一期)学员即将毕业,同学们都热切地期盼毛泽东主席能题词留念。
  “我父亲当时是期长,他每个星期会找王斌(时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校长去汇报一次学生情况,所以就把同学们的这个愿望提出来了。王斌校长特别支持,当时就拿起电话请示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毛主席听到学生心声后欣然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中国医科大学十四期毕业生林春芳同志的女儿林朝胜说。
  从此,这十三个弥足珍贵的字迹不仅印在了中国医科大学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上,更融入了中国医大人的红色基因中。这一伟大题词不仅是指引中国医科大学前进的动力,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启明灯,为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长期以来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奉为座右铭。
  80年来,在“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切实把人类健康权益放在首位。从2012年开始,学校启动对延安市人民医院的帮扶工作,累计派出22个专业184名专家,对延安市人民医院25个科室进行了帮扶,为市人民医院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一座城市、一所大学、一家医院的医疗对口支援模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源地,延安的医务工作者在疫情中勇敢逆行,就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最好的时代体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一脉相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医科大学建立90周年。7月15日上午,毛泽东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8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延安召开,重温毛泽东同志题词,激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崇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新篇章!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座谈会上,啜佳童等20名医学生代表庄严宣誓,表达了新一代医疗工作者,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