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雁(右)到群众家中走访 通讯员 周腾腾
“张书记,我家棚里的瓜可甜哩,你尝一下味道咋样?”“张书记,这是你给我家安装的净水器上接的水,你喝一口。”听着村民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他们一张张充满热情的脸,张冰雁深有感触:“只有真心为群众办实事,才会赢得他们的认可。”
张冰雁,延安大学派驻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第一书记。从2020年6月28日驻村以来,他始终从小事入手、从急事着手、从难事下手,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
从小事入手 支部焕发新活力
“张书记刚来,就为村委会采购了办公桌椅,还安装了电脑和空调,给村上办了实事。”潘海平回忆着张冰雁刚驻村时办的第一件“小事”。
现年45岁的潘海平,曾当过村里的小队长、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开展,村上的事务越来越制度化,以前靠手写的“老办法”也越来越不适用。这一点,让从来没有操作过电脑的潘海平深深地感到无奈。
“如何让支部发挥更大作用?关键在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张冰雁开始手把手教导他们使用电脑,如今,潘海平也可以用电脑录入村民信息,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中,他成为王湾村党支部书记。
这件小事,不仅打动了潘海平,更影响了村里的其他党员。尤其是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张冰雁带领他们进入枣园革命旧址、延安大学、秋林抗战纪念地等地,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感受党的光辉历程,感悟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让党员牢记初心、践行使命。
如今,王湾村党支部以支部共建为契机,联系延安大学、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宜川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宜川行知幼儿园等多个党支部,开展了图书赠送、免费义诊、小额贷款、消费扶贫等多项共建活动,形成了第三方参与村组治理的新格局。
从急事着手 产业激发新潜力
“多亏了张书记,我们的瓜菜才没有烂在地里。”提起张冰雁为村民办的这件“急事”,宋双平记忆犹新。
宋双平是王湾村的一名贫困户。近年来,王湾村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支持下,走出了一条“以棚强农、以畜富民、以游兴业”的致富之路,宋双平也依靠政府分配的弓棚产业顺利地脱贫致富。2020年,正当宋双平打算再好好发展产业时,却遇上了闹心事:一场绵绵秋雨,让刚摆脱贫困的大棚种植户们局促不安,盛产的瓜果无法外销,眼看全部就要烂在地里。
看着群众焦急不安的脸,张冰雁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为这些甜瓜找到销路,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他联系了单位领导、同事同学、亲戚朋友,一天之内,将积压的2000多公斤甜瓜成功推销出去。
望着愁眉舒展的乡亲们,张冰雁感到很知足,也更加坚定了自己驻村的初心:“要为群众解决困难、办好实事,对于王湾村村民来说,解决瓜果的销售尤为紧要。”
今年7月份瓜果上市后,张冰雁又开始积极想办法促销。他邀请了当地有名的歌手,在棚口办起了助农销售晚会,当天吸引了4000多名游客前来赏玩并进行采摘购买。曾经的贫困户、如今的村民小组长宋双平竖起大拇指夸赞道:“这一晚上全村销售了4万多元,再加上之前销售的两车瓜果,张书记短短一个星期就帮我们卖了5万元的瓜果,顶得上过去两个月销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王湾村进行采摘购买,张冰雁成功帮助当地群众打开销路,并与2个单位、3个超市、2个批零市场建立了供销关系,开辟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从难事下手 凝聚驻村新动力 对张冰雁来说,百姓的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为了让村民有事能及时联系到他,张冰雁自掏腰包,制作了150多个印有自己姓名、联系方式的围裙,送到了全村每户的手中。
村民姜海霞就是受益者之一。近年来,姜海霞一家借着党的扶贫好政策,告别了土窑洞,搬进了新平房,还发展了弓棚产业,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11月,丈夫刘春生在用旋耕机犁地时发生意外去世,看着刚刚收回来的红薯、玉米堆满房间,想着孩子上学急需用钱和以后的生活,姜海霞的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无奈之下,姜海霞拨通了张冰雁的电话。了解到姜海霞家的情况后,张冰雁第一时间联系了团县委、县妇联等多家单位,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利用一周时间,把姜海霞滞销的4000多公斤红薯全部销售了出去。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张书记帮我渡过了难关,逢年过节他还带着米面油看我,还帮我销售果蔬,他为我家办了不少事。”提起张冰雁对自己的帮助,姜海霞打心眼里感激。
在王湾村,张冰雁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的事不止一件。他为17户村民安装了净水器,让村民喝上干净卫生的水;为棚栽户配备了4台微型旋耕机,便于他们在棚里劳作……一件件朴实的小事,一次次真诚的关爱,都温暖着王湾村群众的心。
2020年,张冰雁被授予延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宜川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这些荣誉也成为他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的原动力。
“王湾村虽已脱贫摘帽,但巩固脱贫成效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任务……”在日志本上,张冰雁罗列了新的工作计划,继续为王家湾村的发展而奔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