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俊
群众有了难题找谁解决?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如何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黄龙县界头庙镇坚持围绕民生抓党建,用“红色引擎”持续释放动能,不断做深做细做实服务民生这篇大文章,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红凳子”讲述百年史
6月15日,一场忆苦思甜的红色故事会在碾子塬村一处农家小院拉开帷幕。现场,75岁的老党员李长计向村民和该镇志愿者们讲述当年志愿入党艰苦奋斗的故事,院中的红板凳座无虚席,志愿者们听得十分入神。
“红凳子”搬到哪,党史学习教育就到哪。据悉,该镇创建了“红板凳”党建品牌,通过吸纳老党员、创业者、乡贤等成员,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红色党史故事,挖掘身边人身边事,开展“树身边人、讲身边事、育身边人”故事会系列活动,选树身边优秀共产党员,塑造一批身边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激励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增强实干担当意识。
“故事里的‘我’可以是在战场上抛洒过热血的老兵,也可以是在故乡干事创业的模范党员、投身志愿服务的老党员……用身边人的故事拼接出百年党史的辉煌历程。”该镇党委副书记周虎说。
目前,“红板凳”党建故事会让党史宣讲遍布乡村角落,营造人人参与讲党史、人人主动学党史的热烈氛围。
“红马甲”服务百姓事
如今,在界头庙的田野里、百姓家、街头巷尾、电商中心,你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宣传绿色环保、扫黑除恶、惠民政策,为苹果套袋、为留守老人晾晒被褥、打扫庭院巷道,忙得不亦乐乎。
说起这些“红马甲”,景家塬村樱桃种植户刘惠云有许多话说。2016年,她承包了村上的20亩樱桃。樱桃成熟季,她人手不够,正当着急发愁时,界头庙镇“红马甲”志愿服务队走进了她的种植园。
“这些志愿者可给我帮了大忙,采摘樱桃的时节正是炎热的季节,太阳晒到人皮肤上热辣辣的,大家却没有丝毫懈怠,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樱桃能够及时上市,卖上了好价钱。”刘惠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感激。
为最大限度服务群众,该镇动员机关党员干部组成了一支68名志愿者服务队,并成立村级志愿服务队11支,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该镇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服务模式,启动点亮行动,即“群众点出需求,志愿团队亮出服务”,实现志愿服务“点单—制单—买单”的良性循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如今,“点亮行动”还形成了线上线下同步,村民有需求可随时拨通界头庙镇志愿者服务电话,通过“我有需求”提交服务需求,从而实现单向“送服务”模式向双向互动“你点我送”服务转变,并形成全覆盖、分众化、菜单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做到了让文明实践工作进村、入户、见人、走心。
“红账本”传递民生事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该镇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白天到田间地头现场办公,晚上进村入户拉家常。他们人手一本统一印制的“民情日记”,收集着百姓所思、所虑、所需,解决了一大批基层期盼、群众关注的难题,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红账本”。
7月6日晚,在界头庙村前卜塔村,笔者见到正在入户走访的第一书记郑凯。
打开郑凯的民情日记,一股浓郁的乡情扑面而来。“4月12日。前卜塔4户村民吃水困难,路不好,雨雪天气水拉不进来,群众吃水困难,村民意见很大。召集乡亲们商讨通水事宜,村民有畏难情绪。我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投工投劳,缺口资金由村里联合镇上补齐,并申请县水务局解决,一定帮助大家把这水修好。”
“6月14日。再到前卜塔村,乡亲们将我围住:‘吃水工程即将完工,我们要告别无水的日子!’‘水通了,致富就有门了,我们发展产业也不怕缺水了。’话语中,听得出乡亲们的激动和欢喜,这条通水路,连起了我与他们的感情。”
打开相里村乡村振兴专员焦帅帅的日记,一则记录映入眼帘:“6月25日,我们4个刚从学校毕业的乡村振兴专员自筹了养蝎基地,从对蝎子一窍不通到越来越熟练的养蝎技术,我坚信我们的蝎子孵化基地一定能帮助更多农民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特色路子。”
“民情日记让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得更畅通。”镇党委书记邢利斌说,真正融入群众,与群众同忧、同乐、同发展,界头庙镇的乡村振兴专员在这“新三同”党史学习教育实践不断研究、摸索、学习,并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