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捐些五谷充军粮……歌曲《二月里来》柔婉流畅的旋律的响起,恬静的田野风味扑面而来,置身延安“鲁艺”旧址,音乐人王艳激情难掩:“让人仿佛可以闻到泥土的芬芳,看见炽烈的阳光,还有挥汗如雨的劳动景象。”
《二月里来》,这首延安时期春天的故事,1939年3月从延安唱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一直回荡在人们的心田。
“加紧生产哟加紧生产,努力苦干哟努力苦干!”柔婉流畅的旋律是历史的回响,是时代的召唤。
“还是自己动手吧”
“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捐些五谷充军粮。”《二月里来》不仅仅唱响了人们对于劳动和收获的歌颂与期待,更反映了当时解放面临的严峻的现实。
1937年,日寇对解放区进行了疯狂“三光政策”。同时,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和有识之士,来到延安,非生产人口增加,大量部队要供养,民间自发的、小规模的开荒种地,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了。加之国民党的封锁,广种薄收的陕甘宁边区生存困难日益加剧。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民在经济上遇到严重困难,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用品奇缺,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喝小米稀饭,盐水泡野菜,都难以维持;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依靠自力更生,带领解放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也就是“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自己动手,种菜纺纱,解决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军民协同一心劳动互助,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延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同心同德的奋斗精神、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都给诗人、剧作家塞克和音乐家冼星海,带来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丰沛的创作灵感。
“要创作有力量的”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教师张志超介绍说,大生产运动期间,冼星海就向塞克提议,想要二人共同创作一部大合唱,“要有力量的”。而当时,塞克觉得进行曲式的抗战歌曲已经有很多了,再写“杀呀、冲啊”的歌词会有些陈旧的意味,他们想要创造更为旋律和词韵更为活泼,风格更为生活化的音乐作品。
1939年3月,在冼星海的催促下,塞克写下了一组以生产与抗战为主题的诗,随后,冼星海立刻谱曲,两人共同完成了《生产大合唱》。
《二月里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就是《生产大合唱》第二场《播种与抗战》里的一首经典曲目。1939年3月21日,冼星海亲自指挥,延安鲁艺的师生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了《生产大合唱》,组曲中的《二月里来》,情绪乐观昂扬,旋律简明欢快,令人耳目一新,立刻成为延安的流行歌曲。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作家吴伯箫“以无限恋念的心情”,如是描述自己第一次欣赏《生产大合唱》的情景:那是1939年夏初的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焦了上万的人……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冼星海同志指导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万人,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
艺术到底是为了谁
对于音乐家们来说,完美地呈现自己的作品,是一种极致的追求,所以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他们都会全力以赴,为作品注入灵魂。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茆梅芳谈道,在《生产大合唱》排练期间,他们遭遇了好几次空袭警报,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下,大家坚持排练,当时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玲有孕在身,也参加了排练和演出。
《生产大合唱》里蕴含着怎样一种追求?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程琴如是讲,虽然大合唱的创作时间很短,但里面却蕴含了冼星海一直以来的重要艺术追求,要做“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中国音乐。中国交响乐团创作中心作曲李劭晟则说“:民族性、大众性”提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其实是我们的艺术到底是为了谁,这样一个很根本性的问题。从作曲的角度来讲,从音乐的角度来讲,音乐从哪来,写给谁,我们的观众是谁,承担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功能是什么,我想冼星海先生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只有让万千的普罗大众,万千的中国人民能够认同,这样的艺术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字民说,《二月里来》歌词短小紧凑,曲风健朗开阔,装饰音的运用又增添了曲调秀美的抒情色彩,它以乐观昂扬的情绪,改变了此前革命歌曲叙事苦难的悲观和悲壮,让人以一种新的方式感受到那种真挚细腻的情感。对此,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描述这首歌,是在“风和日暖”的播种场面中,以非常“恬静、安适”的情绪唱出的。在延安首次演出时,这首“江南风味很浓重的曲子”就“极受观众的欢迎”。
“石破天惊的政治预言”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吴伯箫这写道: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
“加紧生产哟加紧生产,努力苦干,努力苦干!我们能熬过这最苦的现阶段,反攻的胜利就在眼前!”“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亲力亲为,促进了作风转变,更彰显了榜样的力量,一场轰轰烈烈,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抵御外辱势力的风潮,在这块荒凉贫瘠的大地上席卷开来。
从1938到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工厂由4座发展到77座,能够生产生铁、火柴、瓷器、燃料和纸张等日用品,甚至军用品。随着开荒面积达到几十万亩,粮食生产和牛羊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群众与部队的基本生活,可以满足了。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让陕甘宁边区获得物质上的丰硕成果,而且通过大练兵提高了部队素质,真正实现了兵强马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此由延安开始传播,影响到了全军、全党和全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
在抗战后期的1944年,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派驻延安的观察组,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深入考察。在延安,军民同心、步调一致、同甘共苦、厉兵秣马的景象,都给美军观察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楠介绍说,美军观察团来到延安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抗日,持久抗日,而且有效开展了民主的政治活动,所以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救中国,非共产党的力量不可。
救中国,非共产党的力量不可!“这一石破天惊的结论,不但是美军观察组的一个重要收获,而且不断被验证为正确并将继续被验证为正确的最为著名的关于中国政治的预言之一。”
救中国,非共产党的力量不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